記錄電影《二十二》官博,冷清得不像一個電影的官方微博。
他最新的微博,隻有53條轉發,29條評論,40個讚。今天,就是記錄電影《二十二》點映的日子,持續七天,從點映地區和場次就能感受到主創的心酸。
江西、遼寧、四川、雲南......除了上海廣州勉強擠出四處點映場外,民工居然沒能在點映場城市名單裏看到首都北京的字樣。再仔細一看,廣州的場,居然還是在東莞。
這部電影到底講了什麼,導致宣發如此淒涼景象?是題材太無聊,主演太網紅,受眾太小嗎?
恰恰相反,民工認為,這是一部,每一位中國人都應該看一看的影片,它講述了一段我們無法回避的曆史——日軍侵華戰爭時期的慰安婦。
慰安婦這個題材,誕生過很多優秀的影視作品。2016年韓國電影《鬼鄉》,講述了在1943年日本侵占朝鮮期間,一群韓國少女被日軍強行擄走後變成慰安婦的悲慘故事。
本片的原型來自於韓國慰安婦受害者薑日出,薑日出女士生於韓國慶尚北道尚州,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親從事柿子加工業,事業興旺。
薑女士因此被喚作「柿餅店的小女兒」,"父母打心眼兒裏疼愛著我,母親一天到晚抱著我"。
16歲那年,一直都很平靜的村子傳出了日軍強征少女的消息。
"因為很害怕,暫時去別的村子母親的熟人家裏躲了起來。但是時間長了,越來越抑製不住對母親的思念",於是回家,被日軍抓個正著。
被帶走的那天,至今還鮮明地印在薑日出的腦海裏。
"一名穿著黃色衣服、拿著槍的軍人和拿著劍的巡警一起來了。恰巧父母都不在家,我渾身顫抖著接過征收令,被他們帶走了"。這一走,就永遠的告別了最愛她的家人,和她最無憂無慮的少女時代。
那時薑日出還未來過初潮,每天卻備受欺淩。
"如果不按他們說的做就會挨打,稍有一點不順從也會挨打。骨頭被打折了,膿血汩汩地流出來"。
薑日出年幼體弱,承受不了苦難折磨,總是生病。給軍人提供性服務,必須經常用消毒液清洗下半身。
"不管怎麼消毒,還總是流血、發高燒。"某一年的晚春時節,薑日出女士被診斷出患了傷寒。
"雖然發著燒,軍人還是會侵犯我。"
"我16歲就被帶走,花季成噩夢,我在世最大的心願是得到日本的道歉和賠償"。
這部《鬼鄉》拍攝費用幾乎全部來自於民間募集,演員也0片酬出演,甚至攝影、照明等工作人員都是抱著一腔愛國熱情,在免費勞動。
2016年2月24日,《鬼鄉》在韓國首映,首周票房碾壓美國大片《死侍》,成為票房冠軍。不少韓國網民在電影放映結束後還久久不肯離去,觀眾稱讚製作組堅持的精神,韓國國民還互相在網上鼓勵15歲以上能收看的人都應該入場觀看。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一直到《鬼鄉》口碑、票房齊漲之後,國內的很多網民才發現,早在《鬼鄉》之前,中國就早有電影人在默默的記錄著中國慰安婦的生存現狀。
2014年紀錄片《三十二》,導演郭柯通過用冷靜的鏡頭,敘述廣西山區瑤族大娘韋紹蘭的生活片段,給世界留存了20萬中國"慰安婦"獨特人生的片段回憶。
沒有虛構,沒有煽情,沒有一切花哨的鏡頭語言,就這麼靜靜的帶我們走進廣西桂林,走進一位九十多歲高齡老人韋紹蘭的人生。
在這樣迷人的景色下,有一棟約占地兩畝,被當地人稱為"五空頭"的房子靜靜的矗立在這裏,這曾是侵華日軍遺留的"慰安所"。
如今,曾被關押在此的受害人僅剩年逾九旬的韋紹蘭一人。73年,是韋紹蘭背負這段記憶的長度。
1944年冬,韋紹蘭與其他女子被抓到馬嶺鎮據點充當慰安婦,在一間泥土磚房內度過了三個多月噩夢般的生活。
"日本鬼我就恨他,要他在我麵前道歉,他不道歉我不肯死。"韋紹蘭說,自己還想多活幾十年,等一個公道。
這部紀錄片《三十二》於2016年4月12日, 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永久館藏,並在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展廳內循環放映。
英國萬像國際華語電影節、鳳凰視頻紀錄片大獎、中國紀錄片學院獎均對本片授予最佳紀錄片、最佳攝影、永久收藏獎等榮譽獎項。
由於本紀錄片隻能在全國幾處知名高校做展映,受眾太小,2014年導演在走訪了全國幸存"慰安婦"老人後,決定要拍攝同題材紀錄電影《二十二》(片名為當時全國僅存老人數量)。
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戰役,從三十二,再到二十二,再到今天的數字「九」。那些等待著道歉,等待著公義的老人們,已經一個接一個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上,可能隻剩下九名中國慰安婦還活著。
她們背負著戰爭帶來的苦痛,戰後同胞的誤解,和病痛的折磨,卻又堅強而樂觀的生活著。她們不賣弄著自己的悲慘,不傳遞仇恨,但她們希望後人們可以銘記這段刻骨銘心的曆史。這點要求,過分嗎?
然而讓民工無法理解的是,當人們自發的為曆史意義上第一部講述中國慰安婦的影片奔走宣傳時,卻遭受了不少阻力,這些阻力並不是來自我們印象中可能頑固不化、腦袋裏有封建殘餘的老人們,而是那些受過高等教育,朝氣蓬勃的新生代。
當有人願意自掏腰包,在本地動漫展租一個展位,給這部沒有刻意賣弄苦難,不宣傳仇恨的電影做宣傳時,漫展主辦方同意了,沒想到,很多參加漫展的年輕人卻表示"不妥""太黑暗了""中二""不合時宜"。
在這些"就怕小孩子去問,慰安婦是什麼""搞宣傳意義是什麼?難道讓日本賠錢?""跟小孩講南京大屠殺影響他們成長""影響喜歡日本文化的人心情"觀點中,暴露了當代年輕人之間的"主流觀點"——【慰安婦是令人羞恥的】【愛國是令人羞恥的】。
漫展的孩子們看得了胸,但看不了中國的苦難嗎?
自己都掩耳,自己都不願意教育下一代侵華戰爭曆史,甚至認為受害者咄咄逼人,不應該尋求加害者的道歉和賠償,甚至要求大眾去照顧加害者的心情,真是魔幻的畫麵。
這種因同胞遭受苦難而油然而發的愛國情感,何錯之有?什麼時候開始,愛國變成了說不出口的羞恥?
美國人可以愛國,可以在星條旗高高揚起的時候熱淚盈眶,可以在各路美式大片宣揚美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作出的努力,美國軍人的偉大,美國人如何竭力拯救同胞,不拋棄不放棄。
《拯救大兵瑞恩》講述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出於人道考量,特令前線組織一支8人小隊,在人海茫茫、槍林彈雨中找出生死未卜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並將其平安送回後方,防止瑞恩家四個兒子全部犧牲。
日本人可以愛國,可以在日式熱血漫畫,日本傳統藝術中宣傳日本國民的團結意識和頑強意誌,如何完美的融合個體的冷漠和集體的強大對外。他們甚至會在所謂"反戰"的藝術作品中參雜著【反戰敗】的可怕思想。
《在這世界的角落》是繼1988年《龍貓》之後,第二部名列日本旬報十佳之首的動畫片。講述丈夫參軍後,與婆家生活在廣島的家庭主婦北條鈴如何在二戰末期反法西斯空襲中生存的故事。
全片最可怕的一幕莫過於這個一直以來表現得溫順無害的家庭主婦,在日本天皇宣布戰敗之後展現的狂怒:"現在這裏還有五個人呢,不是說要戰鬥到最後一個人嗎"。
韓國人可以愛國,可以把慰安婦的銅像矗立在日本駐韓國大使館麵前,長期舉行紀念活動,用輿論去批判從來沒有官方承認過強行征集韓國慰安婦的日本政府。
當美國人民愛國的時候,中國的網友們掏錢去電影院,被《拯救大兵瑞恩》《血戰鋼鋸嶺》感動得涕淚橫流;當日本人民愛國的時候,中國的網民們自發在微博、豆瓣安利著《在這世界的角落》這樣的影片;當韓國人民愛國的時候,中國的網友們轉發著新聞痛斥著當年日本侵略者的無恥和殘忍。
但,當中國人想要把一部證實中國慰安婦曆史的電影宣傳放在小小一個漫展上時,當終於有一部反映中國慰安婦現狀的電影要登上大熒幕時,那些熱情的網友去了哪裏呢?
《人民的名義》《戰狼2》演員吳剛在網絡上發聲力挺,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影響力,號召更多的人關注這部記錄電影《二十二》。
將自己對於社會上不公正的事情,對於政府某些部門不滿的態度,對於人生經曆中不爽的情緒發泄到無辜的人身上,發泄到抗日老兵身上,發泄到慰安婦身上,發泄到無辜同胞身上的人。他們並不應該以愛國為恥,以慰安婦為恥,真正應當感到羞愧的是無知且愚蠢的他們自己。
僅中國,在1932年到1945年間,被日軍在二戰期間蹂躪的女性,人數是20萬。
到了2012年,公開資料顯示,幸存的慰安婦隻剩32人,
至今,中國內地慰安婦幸存者可能隻剩下9人。
數字仍在減少,不該再被當做看不見。
20萬人的呐喊聲已經消逝在曆史的長河裏,這個世界上,可能隻剩下九名中國慰安婦的聲音,微弱而堅定的存在著。請大家靜下來,聽一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