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7日,為進一步加大校園貸風險整治力度,從源頭上治理亂象,銀監會聯合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範管理工作的通知》(銀監發[2017]26號,下稱"26號文")。
與 以往整治校園貸亂象的"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針不同,26號文明確提出了鼓勵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進入校園,強製網貸機構全麵退出的原則,並要求各高校對學 生"正觀念,補教育",以維護和穩定校園秩序。與此同時,5月以來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多家銀行機構相繼宣布重啟校園業務,被視為"正規軍"的 回歸。
銀行與網貸形成鮮明對比的這"一進一退",讓校園金融環境有望得到清理。但是,"正規軍"的前景是否有如期待般樂觀?校園貸的市場現狀又如何?責令退出的網貸機構,是否應該"一刀切"?
近日,《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對810名全國各地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並走訪多家銀行和網貸機構、高校負責人和行業專家,以期更深入了解校園金融的未來。
一進一退
前述26號文規定,鼓勵商業銀行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開發能滿足大學生融資需求的產品,並合理設置信貸額度與利率;同時明令網貸機構暫停新發校園網貸業務標的,並根據自身存量業務情況,製定明確的退出整改計劃。其核心,就在於銀行"穩進"和網貸"穩退"。
銀行方麵,已宣布啟動校園業務的三家領頭大型銀行均以試點形式來推進與"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的合作。產品設計上,工商銀行與互聯網消費金融服 務商分期樂合作推出了校園信用卡;中國銀行與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則分別推出了小額、低息的"中銀E貸·校園貸"和"金蜜蜂校園貸"。無論是產品設計還是落 地方式,三家銀行均盡力表現出監管層所期望的低息和穩健。
而另一方麵,網貸機構則將在一定期限內消化存量,並逐漸轉型退出。
事實上,大部分網貸機構的退出決定均明顯早於26號文的發布。盈燦谘詢高級研究員張葉霞表示,自去年監管收緊後,便有不少網貸平台相繼宣布退出校園業務。截 至2017年6月23日,全國共有59家網貸平台退出校園,其中37家平台選擇關閉業務,22家平台選擇轉戰其他業務,例如以年輕人為主的白領、藍領消費 群體。
諾諾鎊客創始人、名校貸 CEO曾慶輝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基於對監管風向、行業負麵消息和平台升級等因素的考慮,名校貸今年4月便宣布於7月1日起暫停新增校園貸業務,並 運用近年來積累的大量校園客戶數據進軍新生的藍領、白領市場。此外,名校貸還將借助其反欺詐業務經驗建立"名校貸公益平台",幫助學生群體辨別和防範欺詐 行為。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 究所所長黃震表示,監管機構除了要督促各網貸機構有序消化存量、穩健退出之外,還需額外關注部分不規範的現金貸平台,引導其度過風險緩釋期,避免因資金鏈 斷裂而引發剛性兌付等群體事件。並且,網貸機構也應謹防借款端違約風險的攀升,防止少數學生因看到監管對網貸機構的禁令,而認為可逃避還款的投機行為。
細分"萬億級蛋糕"
清理校園金融環境後,"正規軍"又將迎來怎樣的市場機遇?傳說中校園金融的"萬億級蛋糕"是否真的存在?
記者在對810名高校學生的問卷調查中發現,近五成受訪學生表示從未使用過銀行借記卡以外的金融服務。這充分表明了未來校園金融市場的巨大潛力。根據張葉霞估算,若將學生在旅遊、培訓、創業、出國等諸多方麵的潛在融資需求計算在內,未來市場容量達到萬億級,應該不在話下。
但多位受訪專家均認為,以銀行穩健、嚴謹的經營態度,短期內學生的潛在需求不會被充分挖掘,此刻暢談"萬億級蛋糕"為時過早。
曾慶輝也指出,據名校貸數據估算,目前有切實信貸需求的學生約占在校學生總數的10%—30%,即市場規模短期內應為千億級,長期上可達萬億級。
那麼,萬億級市場的具體需求何在?痛點何在?
前述問卷顯示,學生借款主要用於幾大方麵:日常生活開銷(38%)、3C產品(25%)、學習資料(22%)、奢侈品(4%)和電競遊戲(3%),以及其他(8%)。可見除滿足日常生活和電子產品、學習資料等剛性需求外,因剛性需求已占到金融需求的15%左右。
張葉霞分析,之前的校園貸還大多停留在電子產品等普通消費品購買上,銀行機構可更多注重電子產品之外的未來肥沃"麥田"。
(數據來源:瞭望智庫問卷調查)
問卷還顯示,對於如何還款這一焦點問題,約45%的受訪學生表示需要父母幫助,其餘則認為可通過兼職打工或獎學金等方式還款。但多位受訪高校教師表示,學生對於可打工還款的想法還過於樂觀,絕大部分學生的實際還款源仍為父母。
"獎學金或打工若能覆蓋其消費,學生也就不會借款了。"四川地區一所重點大學學生部副部長向記者說到。
此外,記者在調研中發現,銀行小額度信用卡(50%)和電商分期服務(31%)仍是受訪學生的主流選擇。生於互聯網時代的95後、00後群體,一方麵樂於接 受電商巨頭所提供的分期消費,另一方麵也對傳統金融機構有著較高的認可。預計在網貸機構全麵退出後,未來合規化的校園貸市場將被銀行和互聯網電商所瓜分。
(數據來源:瞭望智庫問卷調查)
留給"正規軍"的四大挑戰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即便是業務成熟、風控穩健的商業銀行,在校園貸這塊試驗田上也不容樂觀。
首先,學生是高風險群體,且屬於我國征信體係建設的盲區。
中國科技金融法律研究協會副會長鄧建鵬認為,當代大學生是矛盾的結合體,具備消費欲望強且無穩定收入的特點,容易衝動消費、攀比消費。
並且,學生群體金融常識的匱乏和依賴心態又使其在借貸時無法充分考慮風險與後果,常認為借款最終可由學校、家長兜底。部分受訪專家指出,近年來遠高於行業均值的助學貸款不良率,便是例證之一。如何幫助學生建立起守信意識、有效實現風控,將是"正規軍"的首要挑戰。
其次,高校對"正規軍"的歡迎程度遠不如預期。
記者發現,部分高校在先後曆經了21世紀初的校園信用卡逾期風波和近兩年的校園網貸亂象後,即便是對銀行也持有戒心甚至抵觸態度。
西南地區某商業銀行省分行個金部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在各高校合作推廣校園貸時就遭遇到各種阻礙。一些高校甚至提出,除非有教育部門發文指導,否則學校會將一切金融機構拒之門外。早期,其所在銀行的校園貸業務就因校方不配合而被迫暫停。
前述學生部副部長分析,校方的謹慎態度原因有三:一是此前被網貸機構"坑"怕了,至今心有餘悸;二是商業銀行要求高校提供學生基本信息以便其開展業務,其中涉及學生隱私信息,校方斷不能貿然合作;三是校方通常在申請貸款是否須充分告知家長的問題上,與銀行存在分歧。
"以前是學生亂刷信用卡後還不上,老師幫著還了不少;現在是學生私自借了網貸,輔導員也跟著收到威脅短信。" 前述學生部副部長無奈地說。
再者,銀行在開展校園貸的商業可持續性上,前景不明。
據悉,目前建設銀行與中國銀行的校園貸款年利率均低於6%,而網貸機構同類別產品的年利率卻高達10%以上。"以五點多的利率開展小額零售貸款,風險撥備都覆蓋不了,更別談盈利了。"一位銀行業資深人士說到。
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個人金融部副總經理王磊坦言,該行廣東分行於2015年便開始紮根校園,兩年來主動承擔全麵落實普惠金融的大行責任,探索校園金融,但目前仍是重責任而非重盈利。
記者發現部分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對總行所設計的產品和風控模式存在質疑,導致產品在當地落地受阻。"總行不用考核業績,分支行員工頂著業績指標,自然對風險高、收益小的長尾端業務缺乏動力。做校園貸並不比'三農'和小微業務容易。"前述資深人士稱。
此外,部分受訪專家對銀行在校園內的滲透程度表示懷疑。
曾慶輝分析,雖然銀行利率遠低於網貸、小貸平台,但其準入門檻較高,短、中期內可能將隻覆蓋以"985"和"211"高校為代表的名校學生,而數量龐大的二三本、專科高職院校或長期空白。
"正野"結合?
那麼,銀行該如何麵對重重挑戰?
恒豐銀行研究院執行院長董希淼認為,銀行應認清自己此時進軍校園的三層含義:一是承擔社會責任,響應監管號召,為校園金融"開正門、堵偏門";二是開展校園普惠金融業務,為從前被忽略的長尾端學生群體提供服務;三是從未來出發,為銀行培養大量的潛在優質客戶。
王磊進一步建議,一方麵,銀行要端正經營理念,著眼於未來客戶的梯度培養,為大中小學生進行財商教育並普及金融知識,不可將其視為高利潤客戶群;另一方麵則是充分地深耕細作。
對此,建設銀行已有相對成熟的先期案例。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早在2015年便入駐高校,以校園銀行的讓利模式向高校師生提供支付結算、手機銀行等便捷服務, 並利用自身資源向合作高校的學生提供金融知識培訓和金融實踐、實習項目。截至2017年6月,該省分行已與全省101家院校簽訂了合作協議,建成校園銀行 53家,培訓學生4萬餘人。最終在兩年多的積累後,於今年5月宣布全麵啟動"金蜜蜂校園貸"項目。
華南理工大學大學城管委會副主任胡高評價稱,建行的這一係列舉措,既加深了銀行與校方、學生的相互了解,也提升了師生對銀行的認可度,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風險防範和守信意識,"基礎打得很牢固"。
此外,多位專家還建議,銀行可與互聯網金融企業合作開展校園業務。
黃 震認為,無論是以BATJ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還是優質、合規的網貸機構,均可以成為銀行擁抱的對象。鄧建鵬表示,這兩類機構要麼掌握著大量90後、00後 群體的消費數據、行為數據;要麼具備龐大的客戶流量和創新風控模式,均為銀行所缺。"銀行的資金實力、穩健的經營模式如果與互聯網金融的數據優勢、風控創 新相結合,則可能成為發展校園貸的一條捷徑"。
黃震進一步認為,銀行還應重點服務於學生在求職、培訓、參加校外活動乃至創業等能實現自我增值的融資需求,而非一昧滿足其過剩的消費欲望,"培養未來客戶群的同時,更好的引導消費方向"。
建議兩大部門"雙牽頭"
對於監管方麵,受訪者提出了多項建議。
黃震表示,監管應從三方麵入手:
其一,加快完善我國信用體係建設的空白區域,將十八歲以上的學生群體也納入到征信體係之中,確保大學生的信用信息既能體現其價值又能約束其行為。
其二,金融監管部門與教育部門應建立起雙牽頭的監管機製,以便從監管和行政層麵給予商業銀行與學校更多的指導。同時,在電商消費分期、保險、股權投資、創業 基金不斷湧入校園的今天,相關部門還須盡快建立起混業監管的協調機製,確保校園金融市場的規範、幹淨,避免裸貸、高利貸等惡性危害現象再生。
其三,教育部門應將金融常識和守信意識的培養納入中學通識教育之中,做到"防風險、守信用"從娃娃抓起。
董希淼則認為,既然校園貸屬於普惠金融範疇,那麼央行和銀監會應考慮給予開展校園貸業務的銀行一定的政策優惠,以貼息、適當提高風險容忍度等措施來提高商業銀行積極性。
並且,學校和家長需改變固有觀念,引導學生合理地使用信貸產品,而不能隻是壓抑學生需求、抵製正規金融機構的進入。"此前的亂象已充分告誡我們,正門被堵則偏門一定會被撞開。"董希淼說。
曾慶輝則建議,監管機構應充分警惕在網貸機構退出、銀行業務全麵落地的真空期間,私人貸款、高利貸等再次投機入駐校園,構成進一步的傷害。
相關文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