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2017年8月29日星期二

電腦持續萎靡手機難見起色 華碩的解藥到底在哪兒

作為中國台灣三大巨頭之一的科技公司,華碩曾是主板市場赫赫有名的霸主,雄霸全球的3C巨獅,全球出貨量前五的PC大佬,但如今,卻猶如困獸一般拚命掙紮,不僅電腦業務衰落,麵向手機的轉型也未有起色,今年一季度更是創下了六年以來淨利潤的最低點。盡管近期宣布了重組計劃,但市場環境嚴峻、消費者要求愈高,華碩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陷入尷尬的兩難境地,未來前景難言樂觀。

電腦業務下滑

華碩此前宣布,將對個人電腦業務進行一輪重組,包括退出個人台式機業務,關注企業商用台式機市場,同時強化遊戲PC產品。雖然華碩對裁員予以否認,但是部門重組、業務收縮後的人員縮減必不可少。

而公司重組的背後,是華碩產品業務發展不順的現實。表麵看來,作為PC市場名列前茅的廠商,華碩所麵臨的危機似乎並不是很大,但根據披露的數據顯示,華碩如今已經有下滑的趨勢。

市場研究公司IDC發布的全球季度個人計算設備跟蹤調研報告顯示,2017年二季度,全球傳統PC(台式機、筆記本電腦、工作站)的出貨量為60.5萬部,同比下降3.3%,其中,華碩下滑8.6%。而根據權威市場調研公司Gartner的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全球電腦發貨量小幅萎縮了2.4%,其中華碩暴跌14%,在前6名廠商中跌幅名列第一。如今,在個人電腦市場,聯想、惠普和戴爾形成了三強爭霸格局,華碩和宏碁的影響力日漸微弱。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市場份額在逐漸下滑,華碩電腦的產品質量也受到詬病。根據6月底美國《消費者報告》出台的一份對8.3萬名電腦用戶的調查結果,在筆記本電腦故障率方麵,華碩以高達33%的故障率高居榜首,而最低的蘋果故障率僅為17%,台式機故障率方麵,華碩也以29%的故障率名列第一。

有分析師指出,砍掉個人台式機業務以後,華碩在超薄本或者二合一PC領域並沒有拿得出手的明星產品,相比之下,蘋果有MacBook、微軟有Surface、戴爾有XPS係列、惠普有Spectre係列,聯想也有Yoga撐台,而華碩在這一領域目前仍未看出足夠的競爭力。

受銷量下滑的影響,華碩的業績也不大好看。今年5月,華碩公布了2017財年三季度財報,華碩當季度總收入982.06億新台幣,毛利率13.39%,淨利潤36.51億新台幣,每股淨收益4.92新台幣,淨利潤達到自2011年三季度以來的最低點。

手機轉型遇阻

事實上,電腦市場的低迷已經持續了幾年,因此,近兩年華碩也在積極拓展其他業務轉移矛盾,比如智能手機。

兩年前,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曾經談到對智能手機市場的看法:"智能手機已成為用戶一個絕對重要的觸網端口,也是全部互聯網相關廠商的兵家必爭之地。這塊市場我們必須拿下。"

近兩年華碩智能手機給業界的第一印象就是瘋狂的堆料以及各種亮眼的噱頭:全球首發驍龍821(PPT機型)、全球首款4GB機型、全球首款8GB機型、全球首款256GB存儲機型、全球首款同時支持Google Tango(AR)和Daydream(VR)的機型。據悉,華碩目前已經開始在印度大批量銷售手機,少部分手機也進入了中國內地、美國等市場。華碩公司不久前表示,印度將是其最大的手機市場,未來公司所有手機中,將有七成在印度本地製造。

然而各方麵的造勢並沒有帶來滿意的銷量,從供應鏈、產品、市場布局等各方麵華碩都沒有及時趕上市場節奏。據了解,2016年華碩的手機銷量目標為2500萬部,但是實際銷量隻有2000萬部,尤其是在去年四季度,華碩手機業務還遭遇了顯示屏、攝像頭模塊等配件供應短缺的難題,這些無異於雪上加霜。

北京商報記者在北京市各大賣場走訪發現,幾乎沒有華碩的手機專櫃,專賣店就更加難尋。在京東商城,華碩手機的產品評價最多隻有20多條,多數產品都無人問津。在市麵上,北京商報記者也很少能看到華碩手機。

除了銷量難以提升,華碩手機日前還被抽檢出質量問題。四川省工商局在"紅盾春雷行動2017"中,組織對全省21個市(州)流通領域銷售的移動電源、電話機進行了抽查檢驗,共發現74批次不合格樣品,不合格項目主要涉及:電氣間隙、爬電距離、布線連接和供電、傳導連續騷擾、發送靈敏度/頻率特性、接收靈敏度/頻率特性、接收響度評定值(RLR)等,華碩就位列其中。四川省工商局表示,抽檢反映出手機質量問題比較突出,對抽檢中發現的不合格商品及經營者,已要求轄區工商部門依法進行處理,同時將繼續加強對該類商品監管的力度。

也就是說,到現在為止,在智能手機市場,華碩依然排不上號。"和中國內地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高性價比手機'的爆發相比,華碩對於市場變化反應太過緩慢,沒有抓住安卓手機熱銷的寶貴商機。"融合網CEO吳純勇坦言。

重組之路非坦途

資料顯示,華碩創立於1989年,以主板起家,2005年營收突破100億美元,主板出貨量5200萬片,比全球第二、三、四名的總和還多;2006年,華碩營收1200多億元,正式進入世界500強。

但在過去幾年,台灣科技業除了鴻海(富士康)亮點頻現,其餘如華碩、宏碁和HTC等企業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衰落。在分析人士看來,台灣地區的傳統電子科技產業在曆史上都是以代工廠的形式為主,這也導致了傳統的台灣電子科技產業都比較傾向於硬件製造領域,如今很多的台灣科技企業依舊是蘋果的零部件供應商。但是,過於偏重代工製造就會在品牌運營方麵,包括軟件、內容生產和市場營銷等領域,明顯與時代脫節。

另外,如今的台灣科技企業在創新方麵似乎也缺乏動力,本地市場的狹窄,需求的單一化,都使得創新成為最大的短板,這樣的例子,在當下的台灣科技業並不少見,包括華碩。

吳純勇表示,華碩每一個發展時期都是緊緊圍繞著消費類電子產品這條主線進行拓展及創新的,在這個發展曆程中,華碩的每個產品業態都麵臨著諸多同行的競爭,以這一兩年的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等行業為例,華碩就麵臨著來自國內外企業及巨頭們(如索尼、華為、聯想等)的競爭。

近來有越來越多的聲音認為,在個人電腦產業夕陽化的背景下,華碩和宏碁應該合並,從而提升競爭力、加速轉型。宏碁首席執行官陳俊聖日前公開表示,華碩和宏碁的合並不太可能發生。陳俊聖表示,宏碁和華碩一直以來是激烈競爭的對手,現在想要融合為一家難度巨大,另外如果兩家公司合並,個人電腦的市場份額合計將超過七成,這將會違反台灣本地的反壟斷法律。此外,雖然華碩和宏碁的產品線有類似之處,但是兩家公司的企業文化差異巨大,合並之後很難整合。

而在手機業務方麵,錯失了內地市場之後,華碩將目光投向印度市場,並開始在印度建廠生產智能手機,試圖拓展當地以及東南亞的智能手機市場。但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2016年印度市場除了是三星的固有地盤,其餘空間在國內數十個手機品牌的強攻下已經瓜分殆盡,並且逐漸蠶食了印度市場近一半份額,這令華碩苦不堪言。

"盡管未來的消費類電子市場空間巨大,但隨著廣大消費者對於相應消費類電子產品消費心理、使用習慣、產業發展環境(如手機更新換代的頻次越來越快、性價比要求越來越高、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等)的不斷提升,對於華碩此類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資金實力、渠道建設、品牌推廣、產業布局及應變能力等各方麵要求會越來越高,更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吳純勇說。

相關文章
極受歡迎的Twelve South MacBook保護殼又出新款2017年08月02日
摩托羅拉推出G5S和G5S Plus智能手機2017年08月02日
PC多顯卡日漸冷場 AMD/NVIDIA逐漸放棄支持2017年08月02日
近40年西方男性精子數下降52.4% 對繁衍有影響嗎?2017年08月02日
Mophie為MacBooks 推出新型高容量移動電池2017年08月02日
1.4萬 聯力DK-05桌形機箱發售2017年08月02日
LG V30手機用戶手冊版諜照曝光,確認滑動第二顯示屏概念已經死亡2017年08月01日
NFC智能商品包裝可能很快上市2017年08月01日
瑞士公司推出了一款調節杆 可前後調節車把距離2017年08月01日
報告顯示近半的年輕網民來自中印兩國2017年08月01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