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不論是媒體還是人們日常的交流,一個離不開的關鍵詞就是:"熱!"是啊,熱、熱、熱,天空中驕陽似火,空氣中濕熱難當,街邊的梧桐樹的綠葉也被曬得卷了角,往來的行人揮汗如雨,而街邊樓房窗戶下懸掛的一排排空調機,嗡嗡直轉,排出陣陣的熱風,把行人熏得更是難受。
今夏酷暑:怎一個"熱"字了得
根據中央氣象台發布的信息,進入7月以來,中國廣大地區一直處於"發燒"狀態。截至26日16時,陝西關中及秦嶺以南部分地區、河南東南部、江蘇南部、安徽、湖北、重慶、四川盆地、貴州東部、湖南、江西、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北部的最高氣溫普遍超過37℃。另外,四川東部、重慶大部、湖南大部、湖北東南部、安徽大部以及陝西關中地區等地14時地表溫度均超過了65℃,其中陝西秦都(71.5℃)、湖南邵陽縣(71.1℃)甚至超過70℃。
很多城市的氣溫超過了40℃以上。多個城市打破了曆史高溫記錄。比如安徽省會合肥,7月以來,合肥連續高溫天數已達13天,其中26日,合肥最高氣溫40.4℃,打破了合肥7月最高氣溫的記錄,而最高地表溫度高達72.5℃,創下了合肥曆史上地表溫度的最高紀錄。西安從6月下旬開始,已出現25個高溫日,其中在40℃以上的溫度達到了7天,而在7月20日-24日,西安連續5天氣溫在40℃以上,最高達41.3℃,創下了西安有氣象記錄以來的酷暑之最。
魔都上海今夏的天氣更是表現驚人,7月份截至26日,上海徐家彙氣象站已發布了20個35℃以上的高溫預警。而在7月21日,創下了40.9℃的高溫記錄,這也是中國連續氣象記錄最長的徐家彙氣象站145年來最高的氣溫記錄。7月25日,氣溫又達到了40.5℃,這是徐家彙有史以來的第四高氣溫。截至7月28日,上海今年已連續11天達到酷暑日標準(日最高氣溫≥37℃),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連續酷暑日最長的一次。
對於這種持續的高溫的天氣原因,氣象部門已經做了解釋:今年7月份副熱帶高壓牢牢控製了江淮的大部分地區,加之今年形成的幾個台風勢力都比較弱,影響的區域都偏南,導致了中國東部大部分地區的連續高溫天氣。從天氣原因的角度來說,這種解釋當然沒有問題,但是,從氣候背景來說,這種高溫天氣難道沒有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嗎?
圖1:7月26日中國天氣網24小時全國最高氣溫實況
事實上,近年來各地的氣溫打破記錄的新聞可以說不絕於耳。上海人對2013年夏季的連續高溫還記憶猶新。2013年6-8月份,徐家彙氣象站竟然記錄了47個超過35℃的高溫日,其中7月份的高溫日數達25個,刷新了當時的記錄。而在7月6日、7日,徐家彙記錄到了40.6、40.8℃的高溫,連續打破了當時的高溫記錄,也是迄今為止上海的第二、第三高溫天氣。而翻查徐家彙氣象台145年的氣溫記錄,超過40℃的天氣,除了1930年代有幾天之外,其它全部出自2000年之後。夏天越來越熱,不僅僅是人們的身體感受,實際也為器測記錄所證實。
不僅中國如此,世界各地都有類似的感受。筆者2015年7月初在巴黎凡爾賽參加歐洲環境史大會,也碰到了巴黎百年難遇的高溫天氣。在路易十四鍾愛的凡爾賽小劇院聆聽了關於氣候變化的大會主題報告,巧妙的古老建築中完全沒有冷氣設施,卻還讓我們感到絲絲涼意。但會後出來就遭罪了,凡爾賽到巴黎的軌道交通由於高溫而停運,我們困在凡爾賽,奔走在幾個火車站之間尋找回巴黎的機會,凡爾賽的街道還是十七、十八世紀的模樣,石塊鑲砌,狹窄的路旁沒有林蔭遮蔽炙熱的陽光,全身有種被烘烤得窒息般的感覺。好容易回到巴黎,住宿的地方沒有空調(歐洲除了大型商場之外,很少有地方安裝空調),雖然開著窗,卻徹夜難眠。會後赴德國斯圖加特,又碰到39℃多的當地極端高溫,在火車站的站台上感受著撲麵而來的陣陣熱浪,心裏納悶:這還是印象中涼爽舒適的南德之夏嗎?
氣候:不同尺度的變化意味著什麼?
這樣的高溫天氣,大多數人都難以忍受,不得不待在屋中,享受空調的清涼。而現代氣候這樣的增暖,意味著什麼呢?在地球的氣候史上,曾存在比現代更劇烈的氣候變動,這樣的氣候變化和現代的增暖,關係如何?
太遙遠的地質時代不談,我們可以先談談自有人類以來的第四紀的氣候變化。
圖2是利用深海沉積物中的O18同位素所重建的過去550萬年的氣溫變化。時間分辨率大致為萬年。從圖中可以看出,260萬年前大致是第四紀開始的時期,之間的氣溫總體上較現在更高,平均氣候較今約高2℃左右。而在第四紀開始前後,氣溫急劇下降,出現了地質史上的冰河時期,大家熟知的猛獁象、長毛犀等現已滅絕的大型哺乳動物就生活在這一時期。最低的溫度較今約低10℃左右。但是,在第四紀氣候波動很大,存在明顯的冰期-間冰期的周期性變化。在第四紀早期,4.1萬年的周期性變化占主導,而在第四紀後半葉,10萬年的周期性變化占了主導的位置。間冰期的氣溫,常常高於或接近現代的氣溫。
圖2:550萬年以來的溫度波動
圖3展示的是利用冰岩芯和深海沉積物等代用資料重建的最近45萬年以來的溫度變化。在這幅圖中,10萬年左右的周期變化展現得更為清楚。同時,在10萬年的周期變化中,還存在著2萬年左右和4萬年左右的周期性變化的信號。這種周期性變化正是所謂的米蘭柯維奇軌道強迫。值得注意的是,在距今最近的3個周期性的高溫時期,每個時期都比目前的暖期要暖得多。
圖3:近45萬年以來的溫度波動
圖4是不同代用資料重建的全新世以來的溫度變化。所謂的全新世,就是我們現在正在經曆的這個間冰期,其開始於大約12000年前。氣溫迅速回升,在距今8千年-5千年間,存在著一個溫度較今高的時期,這個時期被稱為全新世大暖期。人類的文明就是萌芽於這個時期。之後氣溫波動下降,小尺度的暖期和冷期交替出現。
圖4:全新世以來的溫度變化
圖5展現的是不同代用資料重建的最近千年全球的溫度變化。在公元1000年到1300年左右,是所謂的中世紀溫暖期。而在1500年左右到1850年左右,則是所謂的小冰期。在1600-1700年左右,是小冰期最冷的100年。在1850年左右,全球氣溫開始波動上升,到1980年之後,氣溫升速加快。也就從這個時候開始,這種陡然的加速,引起了全球普遍的關注。
圖5:最近千年的全球溫度變化
圖6是葛全勝等人利用文獻資料為主重建的過去2000年中國東部地區的冬半年溫度序列。從圖中可以看出,中國東部在中世紀溫暖期最暖的年代的溫暖程度可能要高於20世紀最後10年。而小冰期最冷的時代大致在1650-1670年間。而現代升溫則要較全球稍晚一些。
圖6:最近2000年的中國東部冬半年溫度變化
從全球和中國區域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來看,在地質時期,氣溫波動的幅度遠比今天已發生的幅度大,即使是在過去2000年,類似現代暖期的溫暖時期也曾存在。為何現代氣溫的升高,引起科學界乃至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其原因就在於,科學家普遍認識到,目前全球的升溫,和過去由自然因素導致的氣溫的周期性變動不一樣,很大程度上是由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的增加所引起的,是一種非周期性的定向強迫,如果人類任其發展,有可能完全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氣候乃至自然環境,後果難以設想。
全球變暖:科學的爭論與共識
1824年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傅裏葉(Jean-Baptiste Joseph Fourier)在計算太陽輻射和地球溫度的時候,發現地球實際上比理論值要暖和,於是提出地球的大氣層可能是一種隔熱體,對地球有保溫作用。這是第一次發現大氣存在的溫室效應。
1997年《京都議定書》給出了人類需要控製的6種主要溫室氣體:二氧化碳(CO?)、甲烷(CH?)、氧化亞氮(N?O)、氫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碳化合物(PFCs)、六氟化硫(SF6)。毋庸置疑CO?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其在大氣中的含量,從1850年前的280ppm(ppm即百萬分之一)一路攀升,已上升到目前的接近400ppm,即在不到200年的時間裏,增加了40%左右。我們知道每燃燒一噸標準煤,將會排放2.6噸左右的CO?,而燃燒1噸柴油,則會排放3.1噸CO?。這就不難理解工業化以來由於礦物燃料的使用,大約增加了7000億噸左右的CO?。
其它幾種溫室氣體雖然在大氣中的含量比較少,但其單分子的溫室效應較CO?更強,如甲烷(CH?)的溫室效應是CO?的72倍,而氧化亞氮(N?O)的溫室效應則高達265倍。並且這些物質在大氣中的含量都在工業化以來得到較快的增加,比如一頭奶牛的反芻一年大概排放30噸甲烷,工業化以來甲烷在大氣中增加了1倍半。所以盡管這些氣體在大氣中的占比較CO?低了幾個數量級,這些氣體的影響仍不容小覷。實際上,CO?在溫室效應中的貢獻率不過60%左右。
對現代全球變暖的問題,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科學家們已經取得了諸多的進展,但有關的爭論依然存在。比如,關於溫室氣體排放對變暖的影響,2013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了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現代升溫95%的可能主要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但是,對此結論仍然有很多科學家有不同的認識。最主要的問題是,目前對自然因素比如太陽活動、火山、海氣活動等對全球氣候的影響的定量研究還遠遠不夠充分,因此得出現代升溫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所導致就顯得證據不夠充分。但是,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承認,人類活動引起的溫室效應至少是現代增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的爭論在近千年全球溫度變化的趨勢性曲線上展開。IPCC在1997年發表的第三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中,引用了美國科學家Mann利用中高緯地區多個年輪序列重建的北半球千年溫度曲線(見圖7)。在這條曲線中,20世紀以來的升溫十分明顯,在過去千年中獨一無二,被形象地稱為"曲棍球棍"。這條曲線關係到對現代暖期的認識,因此倍受科學界關注,引起了大量的爭論。實際上在本文前引的圖4、圖5的溫度序列中,和Mann所重建的這條曲線都有較大的差別。如圖5葛全勝曲線中,中世紀暖期的增溫幅度和頻率較20世紀暖期並不遜色。根據美國科學院組織的新的評估,糾正了Mann團隊在重建過程中的一些問題,認為20世紀最後30年的溫度可能是過去400年中最暖的30年。這一認識較Mann的曲線有比較大的進步。
圖7:Mann等重建的北半球氣溫曲線
同時,對於溫室氣體排放與氣溫上升之間關係(氣候敏感性)的認識,還存在著爭論。在工業革命前CO?的濃度在280ppm,當大氣中CO?濃度翻倍,或者說達到600ppm時,氣溫會上升多少,一些學者給出了3±1.5℃或者1.5-4.5℃這樣的值,並且為IPCC前幾次工作報告所采納。但是,一些學者爭辯說,目前的估計主要考慮了各種大氣過程的相互作用,而未考慮氣候係統中其他一些可能的變化,如大陸冰蓋、深層海洋、植被、大氣成分等的變化,估計建立在假定這些因素無明顯變化的基礎上,但是在更長時間尺度上,這種假定可能不成立。目前IPCC已經調整了下限範圍,采用了采用2.0-4.5℃這樣的值域。
對於未來氣候增溫多少的認識,也還存在爭論。根據2013年發表的IPCC第5次評估報告,給出了不同情景下的未來100年氣候變化的預估。到2100年,碳減排力度最大的RCP2.6模式也會導致相對1986-2005年平均的0.3-1.7℃的溫升,不進行減排的模式則會導致2.6-4.8℃的溫升,21世紀的全球變暖程度非常可能超過1.5度,比20世紀的溫升幅度要高出不少。對於氣候預估的不確定性存在著很多爭論。主要來自三個方麵:首先是未來各國將采取的排放標準和政策措施不確定,而這將大大增加溫室氣體增加的不確定性。其次,對氣候變化的自然因素如太陽活動、火山活動、海洋變化、地球軌道變化等等對百年尺度上的氣候影響的認識還不確定,對氣候係統自身的自然變率尚無法識別準確識別,這就影響到對溫室氣體增溫效應的評估。第三,用於預測的氣候模式本身是概略化的模型,是基於科學目前對氣候係統規律性的認識基礎上的。對氣候係統本身規律性的認識不夠,氣候模式的預測自然也就有不準確的地方。因此,這種預測本身是不確定的。但是,科學家們比較共識的是,未來百年內氣候還會較快的升溫,且不加幹預的話,這種升溫幅度將會超過20世紀的升溫幅度。
從這些科學的爭論我們可以看出,事實上對於溫室氣體排放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幾乎無人爭論,對於未來百年內氣溫還要繼續攀升也很少異議,現在的科學爭論,主要圍繞的是升溫的程度,以及不同影響因素的貢獻而已。
寰球同此涼熱:人們可以做點什麼
今夏的酷暑已經說明,全球變暖已經實實在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盡管未來還會不斷有冷冬和涼夏,但是炎夏和暖冬會越來越多,特別是炎夏帶給人們的困擾會越來越大。不確定的隻是我們還不能確知哪一年是炎夏、哪一年是涼夏而已。而氣候變暖帶給人們的衝擊,和之前的環境汙染不一樣的是,過去工業化導致的環境汙染,畢竟是局部地方的,人們可以通過控製乃至產業轉移的方式進行環境的修複。比如說由於工業化燃煤導致的霧霾而使倫敦得到了"霧都"的諢名,而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現在倫敦的天空已經十分明朗,很少看到霧。但是,目前人類活動導致的變暖卻是全球性的,寰球同此涼熱,沒有可能通過產業轉移的方式來規避全球變暖的影響。
因此,和傳統的挑戰不同,氣候變化對人類的挑戰是全方位的,跨越國界的。從1979年開始,科學家開始召開國際大會,探討應對由於人類活動帶來的氣候變暖問題。1988年正式成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1992年在裏約熱內盧正式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到2015年11月習近平主席出席了巴黎氣候大會,在大會上各國正式達成了所謂的《巴黎協定》。形成了2020年之後的全球氣候治理格局。這是具有裏程碑性質的文件。
巴黎協定重申了"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能力原則",提出了將全球平均溫度上升幅度控製在工業化前水平2℃之內,並力爭不超過工業化前水平11.5℃的目標。盡管升幅在工業化前水平2℃,可能要達到近萬年以來最暖的水平,但至少其後果仍然是可控的。另外,協定要求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的淨零排放。所謂的淨零排放,指的是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體與自然界吸收的總量達成平衡,這意味著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總量不再增加。達成這個目標,則標誌著人類控製氣候變暖的努力達成關鍵的一步。
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經濟體量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目前CO2的排放已占到全球的28%,單位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政府一直十分支持並以實際行動支持控製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中國參加並簽署了曆次聯合國組織的氣候變化大會並簽署了相關協定。事實上,中國已躍升為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國,2015年,中國新能源的投資就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風電、光伏等裝機均連續為世界第一。中國新能源已經在全球新能源市場占據了領先位置。
在新版的《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中,提出了到2030年,低碳能源聯合占比達到35%,新增能源需求主要依靠清潔低碳能源滿足;單位GDP能耗達到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並爭取盡早達峰。能源科技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展望2050年,"能源消費總量基本穩定,非化石能源占比超過一半",建成綠色、低碳、高效的現代化的能源體係。
這是國家層麵的行為。而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我們應該如何過低碳、綠色的生活呢?我想這方麵歐洲人的生活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發。一方麵歐洲發達的公共交通體係,提供了從城市到鄉村的全覆蓋的公交服務,人們出行盡可能少的使用私人小汽車,減少了化石能源的消耗。另外一方麵,歐洲的住宅一般隻安裝暖氣,很少安裝空調,一方麵固然和他們一般夏季氣溫較東亞為低有關,但另一方麵,則和他們的建築標準有關。歐洲的住宅建築,一般牆壁比較厚,門窗也強調保溫性能。因此即使在炎熱的夏日,室內也比較涼爽,而到冬天也比較保溫,會節約能源。而歐洲人一般的住宅都不大,即使是別墅,很多也會出租部分房間。德國最大的富豪LIDI超市的老板,住的就是一套公寓房。這方麵我們中國人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很多人現在還在追風美國,一味追求住房的大,追求汽車的排量大,而不太考慮環保的要求。實際我們應該提倡合適夠用的住宅和汽車。
同時,日常的生活習慣也很重要。比如說垃圾的分類,可以節約一定的能源,減少汙染,實際上我們國家除了在浙江試點之外,連北京和上海這樣的城市都還沒有開展。愛惜食物,不浪費食物,也是重要的一環。這樣可以節約耕地,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從而減少氧化亞氮(N?O)的排放。而辦公無紙化的實行,減少一次性紙杯、筷子等的使用,對於減少森林的消耗也有很重要的意義。大家知道,一公頃闊葉林大概一年可以吸收300多噸的CO?,是最重要的碳彙之一。盡早達成淨零排放,除了減排之外,實際上擴大森林的麵積也很重要。
總而言之,減少排放,減緩全球變暖,不僅僅是國家和政府的責任,實際上也是每個企業、每個公民的責任。讓我們用自己的行動來減少未來更多酷暑帶給我們的折磨吧。
(本文作者係複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今年夏天中國"發燒":全球變暖離我們還遠嗎…今年夏天中國"發燒":全球變暖離我們還遠嗎?今年夏天,不論是媒體還是人們日常的交流,一個離不開的關鍵詞就是:"熱!"是啊,熱、熱、熱,天空中驕陽似火,空氣中濕熱難當,街邊的梧桐樹的綠葉 …
中國娛樂網-中國最大的娛樂新聞網站可信網站
本站是國內首家獨立娛樂新聞網站,致力於報道全方位的明星資訊,曾率先報道陳曉旭出家等獨家娛樂消息;與50多家娛樂媒體、300多位娛樂作者具有合作關係,提供最 ...
明星 · 時尚 · 時尚資訊 · 電視 · 圖片 · 電視資訊大家好!歡迎您走進緣分的情感音畫空間 - 緣分 - 網易博客
各位網友辛苦了:裏麵請,大家隨意,揭秘:49年林彪要解放香港,毛主席為何緊急叫停?,本文轉載自清風搖影《剛剛,馬雲突然宣布三件大事,沸騰了全中國!
2016-9-25QQ音樂-中國最新最全的免費正版高品質無損音樂平台!
QQ音樂是騰訊公司推出的一款免費音樂服務,海量音樂在線試聽、最流行音樂在線首發、歌詞翻譯、手機鈴聲下載、高品質無損音樂試聽、最全無損曲庫、正版音樂下載 ...
2017-7-25菲筆夜店空間設計網 - 酒吧KTV、餐廳酒店服務類服務 …
上海菲筆知名的辦公室裝修設計公司,專注於辦公室裝修、辦公室設計及配套工程一站式服務 ... 你也許對以下的作品感興趣
2017-7-16湧馨-東莞高爾夫球禮品|高爾夫皮盒套裝|高爾夫 ...-定製 …
東莞市湧馨高爾夫禮品廠一家專業生產:高爾夫禮品,高爾夫用品,高爾夫活動贈品,高爾夫金屬擺件,高爾夫套裝,高爾夫配件,汽車禮品,專業定製團購。服務熱線:13543798514 ...
2016-5-6專業設計製作企業文化宣傳標語掛圖-思銘文化網:掛圖_ …
思銘文化網:國內最專業的掛圖、標語等企業文化宣傳用品研究製作中心。企業文化標語、掛圖、海報、宣傳畫訂購平台思銘文化商城。提供企業標語、企業文化 ...
2017-4-1遼西心理谘詢師成長聯盟 - 心理谘詢師成長聯盟 - 網 …
溫馨提示各位朋友!我目前打理新浪博客,請您關注!,美化博客--從起步到精通(新手初學必讀),博客教程(玩轉網易博客),博客素材(圖片、Flash倉庫),《精神 ...
2014-11-7蝦小米打碟中…… - 蝦米音樂(xiami.com) - 阿裏音樂旗 …
不再提醒你好,蝦米VIP,當前收聽的是高品質音質哦。如遇到網絡不暢,建議切換到標準音質。
中國書畫 - 中國書畫 - 網易博客
中國書畫 本博所有日誌來自網絡,不代表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其真偽請各位自辨
2017-6-17世界工廠網 - 采購直麵工廠,享專業服務
世界工廠網是工業品在線采購第一品牌,世界工廠網堅持"直麵工廠,專業服務,隻為采購服務"的專業化運營理念,致力於成為最受采購經理歡迎的B2B電子商務平台 ...
該網站已通過中網可信網站驗證相關文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