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2017年7月31日星期一

你不願意攤在陽光下的秘密,穀歌都知道

人心裏都藏著秘密的一麵,甚至在麵對匿名調查時,我們也不會交出完全誠實的答案。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的秘密就沒人套得出來。當百度、穀歌之類的萬能工具沉默地向我們打開方便之門時,我們就會毫無顧忌地將心中的疑問、欲望、陰暗……都和盤托出,並在虛擬世界中留下擦不掉的痕跡。

將這些痕跡彙總在一起,就得到了一份最為真實可靠的"人性調查報告"。雖然麵對人性的真實時會讓人感到極為不適,但數據科學家 Seth Stephens-Davidowitz 卻認為,了解真相恰恰是解決所有問題的第一步。

原文原載於《衛報》,原標題為 Everybody lies: how Google search reveals our darkest secrets,作者 Seth Stephens-Davidowitz,虎嗅編譯(有所刪減與濃縮)。

編譯者 | 成長的人生

真相是人人都說謊。誰都不會實話告訴別人,自己在回家路上喝了多少酒;不會說出周身衣履的真實價格;也不會讓別人知道自己壓根沒讀過某本書……沒病的時候請病假;對轉眼就會忘的人說"常聯係";不愛的時候說"愛你";已經重度抑鬱了還說"挺開心"……對人對己,我們都不誠實。

甚至我們已自欺欺人到在接受匿名調查時也不說實話了。不信來測:

  • 考試時你做過弊嗎?

  • 幻想過殺死某人嗎?

  • 以及,你有沒有因受慫恿而撒過謊?

……

果然,果然,許多人都沒有交實底兒。原因簡單得很,隻要麵對的是他人,我們就希望看起來形象良好。這種心態被稱為"社會期許偏見"(social desirability bias)。

其實早在 1950 年就有報告指出:由於調查對象常懷有上述心態,匿名調查這種手段已經不再可靠了。如今六十多年已經過去,這一結論還成立嗎?

當然成立。這六十多年改變了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卻沒有改變人們時刻想偽裝自己的習性。就如最近,有人針對馬裏蘭大學學生做了份匿名調查,將學生們給出的答案與學校官方提供的記錄做了對比,結果令人大搖其頭:實際情況是,足有 11% 的人以低於 2.5 GPA 的成績畢業,但承認這一點的隻有不到 2%;隻有 28% 的人去年曾向母校捐過款,但在調查表這一欄上打鉤的人卻有 44%。

一個真相是:接受調查時環境越私密,人們越誠實。因此,在"所得結果真實度"的排名上,網上調查要高於電話調查,電話調查要高於麵對麵調查。但注意了,凡是涉及到敏感話題的調查,沒有一個結果是不摻水的。原因很簡單:隻要有雙眼睛在窺探,就沒人樂意和盤托出!

這種情況下,我們到底該如何獲悉人們真正的想法和行動呢?答案是:靠大數據。有些線上資源已經成功地挖到了人們素日不願承認的隱情,譬如,穀歌搜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麵對這個從無喜怒的 Google 標誌,人們紛紛放心地埋首於此,競相輸入著心底的絕密。說來好笑,本來 Google 的誕生是為了方便人類了解世界,不是為了方便研究人員了解人類,但結果,我們還是成了顯微鏡下的樣本——因為搜尋答案時留下的蛛絲馬跡,我們變得昭然若揭。

過去四年來,我一直在分析穀歌收集的、那些浩如煙海又無名無姓的數據。精神病、性怪癖、流產、宗教、健康……二十年前還無從談起的數據存儲,讓人類的另一麵在我眼前日益昭彰。如今我已然確信:穀歌曆年來收集的搜索痕跡,是所有關乎人類心理之資料的收集結果中,最重要的收集結果。

關於性的真相

多少美國男性是同性戀?這是性學研究常常觸及的話題,也是最難回答的問題。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知名性學家阿爾弗雷德·金賽曾根據那些反複以服刑者和性工作者為采樣對象的調查報告,估計稱約有 10% 的美國男性是同性戀。如今的心理學家們認為,金賽以上述方式取得的數據並不準確(或許吧);根據他們通過新型調查方式取得的結果,美國僅有 2%——3% 的男性是同性戀。但他們忘記了,"性取向"是個敏感話題,不管采用的調查方式多麼私密,人們都可能在這一話題上撒謊。

而穀歌不會幫任何人打幌子。它用它長期收集的數據告訴我,在所有指向男色內容的搜索結果中,估計有約 5% 都屬男同之類。雖不敢說這個數字就代表了美國男同在人口中所占的實際百分比,但以它作為估計結果,想必還是靠譜些。

換言之,成千上萬的男同還隱藏著這一身份。他們不會在 Facebook 上坦露,不會在匿名調查中承認,甚至,他們會帶著這重身份與並不知情的異性成婚。這就解釋了為何你在穀歌搜索框中輸入字段 Is my husband ... (我丈夫是不是……)之後,第一個跳出來的補充詞是 gay。實話告訴你吧,在針對該字段的補充詞中,"gay"的點選率比排名第二的"cheating"(欺騙)要高 10%,比排名第三的"an alcoholic"(酒鬼)和排名第四的"depressed"(抑鬱)更是高出數倍之多。

一目了然

穀歌搜索知道的遠不止這些。近來一些調查報告顯示,美國人每年用掉的安全套比商家們賣掉的還多(哈?),仿佛他們在性生活上的活躍度果然與其祖國的"浸淫文化"相匹配。但實際情況呢?穀歌搜索隻用幾個黑漆漆的數字就讓人明白了:原來,許多人——尤其是男性,根本不像某些報告標榜得那樣貪歡,而是頻頻拒絕性生活,引得諸多女性紛紛向穀歌訴苦:為什麼我的男票不再熱衷與我共赴雲雨了?

原因當然多種多樣,但其中不可忽略的一條是:不少男性因"大小"和"長短"問題而自覺壓力山大,最終當了床前逃兵。

先說說"大小"。穀歌搜索顯示,男性對性器官的關心要超過對其他任一身體部位的關心;他們對"如何增大陰莖"的搜索頻率,要遠遠高於對"如何換輪胎"、"如何給吉他調音"的搜索頻率。在借助穀歌了解類固醇的危害時,他們最關心的不是攝入這類物質會否有害健康,而是會否令陰莖縮小。還有,在涉及到"年齡增長對人的影響"這一話題時,男性對穀歌提的最多的問題不是"變老會如何影響我的健康或心智",而是"我的 JJ 會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萎縮"……

很抱歉,穀歌說:女性真的、真的、真的不太在乎所謂的大小。她們谘詢尺寸之類問題的頻率,是男性們谘詢這類問題之頻率的1/170。

再說說"長短"。在性方麵,男性向穀歌討教得第二多的問題是:如何盡量延長性愛的時間。真尷尬,這次他們又沒關心到點子上去——根據穀歌出示的數據,女性對"如何讓對方盡快達到高潮"的搜索量和對"如何推遲對方高潮來臨"的搜索量幾乎相當。

所以明白了嗎?男性一門心思想向女性證明的,未必是她們真正想要的。因此,又何必自苦呢?

關於仇視與偏見的真相

人們恥於公開的秘密何其多啊,性事方麵的種種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

現如今在美國,誰要是膽敢因某人的種族、性取向或宗教信仰而衝此人說三道四,就很有可能吃官司。你或許認為這代表了社會的進步,但實際上這隻是大眾表麵上的"從良"罷了。許多美國人明裏不敢暗裏敢,不然,穀歌也不會留下那麼些對他們不利的證據了。

根據穀歌忠實的記錄,美國人已經形成了對諸種族的刻板印象,認為黑人"粗魯",猶太人和穆斯林"罪惡",至於亞洲人和基督徒,最起碼也該貼上"愚笨"的標簽。這種種怨恨平日裏隻是在台麵下鬱積著,如果哪天上述種族中的某人,譬如一位穆斯林,用行動驗證了美國人對其印象的"正確性",那麼這種怨恨便會如暗火遇到幹柴般迅速燃燒起來,直至大範圍引爆。

還記得 2015 年 12月發生在聖博娜迪諾的那場慘烈的槍擊案嗎?事發後,兩位穆斯林的名字一經公布,字段"kill Muslims"(殺死穆斯林)的搜索率就飛速上升,先是在事發地加州榮登榜首,後又在全美範圍內迅速爬升,很快便與"馬蒂尼酒配方"等日常熱詞的搜索率旗鼓相當了。

事發四日後的當晚,總統奧巴馬在黃金時段向全國民眾發表電視演講,稱希望國人相信政府既能遏止恐怖主義,也能抹去大家對伊斯蘭的恐懼;同時他還表示,保持寬容與忍耐實乃必不可少。那場演講雄辯有力、動人心弦,事後自然受到了諸多媒體的一致讚揚。這似乎標誌著:奧巴馬的這番慷慨陳詞足有力挽狂瀾之效。然而事實又如何呢?

穀歌搜索的數據毫不留情地摑了我們一耳光。它告訴我們:奧巴馬演講結束後沒多會兒,民眾在進行對穆斯林相關搜索時使用"恐怖分子"、"邪惡"、"暴徒"等字眼的頻率就比平時翻了一番;與此同時,對"如何幫助敘利亞難民"這一問題之答案的搜索頻率則比平時下降了 35%……換句話說,奧巴馬的演講雖然毫無過失,但取得的效果卻是事與願違——他不但沒能平息眾怒,反倒把火兒撥得更旺了!

原因很簡單:奧巴馬采用了說教的方式。這種方式,對於胸中鬱積了種族偏見長達幾百年的美國人而言,似是大忌。就拿已經從台麵上消失了很久的諱語 nigger(黑鬼,下層人)來說吧,這麼多年來穀歌搜索一直在用它的忠實記錄告訴我,美國人一直沒把這個詞從心裏抹去。迄今,"nigger jokes"(黑鬼 笑話)每年的搜索量比"chink jokes"(中國佬 笑話)、"kike jokes"(猶太狗 笑話)之類要高出十六七倍。更難以啟齒的是,每當有以黑人為主角的新聞曝出後,"nigger"的搜索量都會出現突漲。

這實在撕開了蒙在美國人潛意識上的一張畫皮。當絕大多數美國人都否認自己有種族偏見時,當林林總總的測試都無法說服他們直麵內心的偏執時,當針對黑人的不公待遇已經彌散各行各業但所有人都習以為常時,至少有一點他們還無法抹煞,那就是他們自己留在穀歌搜索上的數據。

在穀歌眼裏,看不見男女平等

切莫以為偏見僅局限於種族之間。或明或暗,或濃或淡,它其實充塞各處,甚至充塞於最親密的親子關係之間。

譬如那些年幼的女孩兒們。她們居然承受著來自父母的偏見。

父母們總巴望著子女有某一方麵的天賦,這是人之常情。但奇怪的是,他們"望子成龍"的心卻總比"望女成鳳"的心要熾烈。根據穀歌搜索記錄的數據,"Is my son gifted"(我兒子有天分嗎)的搜索量比"Is my daughter gifted"的搜索量差不多要高出一倍半。怎麼,難道在幼年時代,男孩子普遍比女孩子顯得早慧嗎?恰恰相反。在生命的早期階段,相較於同齡男孩兒,女孩兒往往擁有更大的詞彙量,也更會使用複雜的句子。而且據統計,在美國初級學校裏,被各類特長計劃錄取的女生要比男生多出 9%。可沒用。父母們照舊對男孩兒的智力發展更上心。

那麼,什麼時候他們才會顯出對女孩兒的格外關心呢?答:在注意到她們的外貌時。在穀歌上,"我女兒是否超重"的詢問率要比"我兒子是否超重"的詢問率高出大約一倍,可事實上,雖然美國女孩兒的超重率高達 28%,但美國男孩兒的超重率卻足有 35% 呢!

開明人士或許會以為,這種父母針對子女的性別偏見隻在保守地區才尤為常見。但我卻沒發現什麼證據能支持這一猜測。我隻怕,這種偏見早已無處不在、根深蒂固到我們想都不敢想了。

黑暗的事實對我們有什麼用?

我不能對這些數據中隱藏的黑暗視而不見。因為它是事實,是真實世界的另一麵。

但即便是這樣的事實,也能反過來成為我們改變人生、改變世界的工具。

首先,知道自己並非獨處危境、或並非獨染怪習,是一種安慰。就好像小時候,老師會想盡辦法鼓勵你提問題,但是你(像我一樣)聽而不聞,隻是一言不發地坐在那,怎麼都不敢開口。你覺得自己的問題太愚笨太膚淺,比不上別人的高深。現在好了,透過穀歌數據你完全可以看到:原來他人的頭腦中也流瀉著這樣那樣"不夠高明"的問題。

第二,這類數據能向我們敲響警鍾,告訴我們有人在受苦。從穀歌獲知哪些州的隱匿男同更多後,人權運動組織(HRC)就找到了我,勸說我與他們合作,以幫助相關人士盡可能走出隱匿的狀態。

也就是說,有了穀歌數據的幫助,該機構的資源更好地實現了有的放矢。

第三,這類數據最大的價值是:它能幫助我們從發現問題走向解決問題。回到奧巴馬 2015 年底的那場演講吧。記得嗎?他的每一句說教都適得其反,但其中有這麼一句話,卻起到了他想要的效果:"美國穆斯林是我們的朋友、鄰舍、合作者,也是我們運動場上的英雄。此外,他們還是我們的男兵女將,是隨時準備為國捐軀的人!"

根據穀歌搜索的記錄,奧巴馬這句話剛說完,在"穆斯林"這一字段下,一年多來第一次出現了正麵補充詞點選率超過負麵補充詞點選率的局麵,其中"運動員"一詞的點選率更是在榜首維持了整整一天。

這個結果告訴我們:試圖去說教憤怒的人群,隻會挑旺他們的怒火;如果你肯巧妙地引動他們的好奇心,將他們不曾留意過的信息送入他們的視線,就可能引導他們的思想轉向積極。

結語

確實,透過穀歌及其他網上信息源我們能探入人類心理最黑暗的角落。這種黑暗有時的確讓人難以麵對。但同時,這樣的探究也能讓我們受益。因為我們可以從數據中抽絲剝繭,然後找出擊潰黑暗的辦法。

也就是說,這世界問題叢生;而收集這些問題背後的種種數據,正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相關文章
三星Galaxy S8 Active高分辨率諜照曝光2017年07月30日
聯想新機K8 Note即將發布:搭載聯發科X202017年07月29日
仍未回來 賈躍亭在美國再次現身2017年07月29日
漢能發布薄膜太陽能新產品漢瓦 售價1390元/平米2017年07月29日
長壽秘方?日本百歲醫學先驅稱不要退休2017年07月29日
[觀點]收購特斯拉可改觀蘋果的自動駕駛計劃2017年07月29日
CRISPR 專利戰最新回合:加州大學轉戰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2017年07月29日
訂單量達到50萬輛 特斯拉要如何解決產量問題?2017年07月29日
穀歌加快核聚變研究 取之不盡的清潔能源還遠嗎2017年07月29日
蘋果更新Xprotect防新型惡意軟件變種2017年07月29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