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2017年7月15日星期六

教授論文獲獎1350萬引爭議:望多關注科研而非獎金

最近一周內,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特聘教授陳學偉,連續兩次成為"網紅"。一次是6月29日,其作為通訊作者,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Cell》發表關於水稻抗病性的學術論文,為攻克世界難題稻瘟病提供新途徑。緊接著,四川農業大學1350萬元重獎論文團隊,再一次將陳學偉卷入輿論中心。不少人質疑,一篇論文就重獎這麼多錢,不合適,力度過大。

四川一教授發論文獲獎1350萬引爭議

"希望外界多關注科研而不是獎金"

陳學偉在田間。

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陳學偉表示,所謂"1350萬元重獎",僅有50萬元屬於獎金,且麵向超過20人的科研團隊,其餘1300萬元,全部為科研資助經費,分5年撥付。陳學偉坦言,外界的關注帶來了壓力,但作為科研工作者,關注點還是在出成果上。

論文致力於研究"水稻癌症"

理著平頭,戴著眼鏡的陳學偉,站在比他高一頭的學校領導們中間,抱著一塊紅底黃字的"獎牌"。獎牌很大,上麵寫著"《Cell》論文特別獎勵1350萬元"。

公開資料顯示,《Cell》是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頂尖學術期刊,是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雜誌之一。據人民網報道,迄今為止,中國在《Cell》主刊上發表涉及植物研究的文章共有8篇,其中研究論文6篇。

6篇論文之中,有一篇題為《一個轉錄因子的天然變異賦予水稻對稻瘟病的廣譜抗性》,發表於6月29日出版的《Cell》主刊。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正是陳學偉。

陳學偉今年43歲,是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在四川農業大學修完本碩課程後,於2003年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所獲得博士學位。2004年起,陳學偉在美國多所高校從事博士後研究,2011年回國後,一直專注於水稻抗病性研究。

被《Cell》收錄的這篇論文,致力於被稱為"水稻癌症"的稻瘟病研究。公開資料顯示,這種疾病或引起水稻大幅減產,幅度可達30%-50%。陳學偉稱,這篇論文"首次清楚完整揭示了抗病調控機製",如果應用到實際中,將"在保證品質、產量的同時,大幅度提高水稻對稻瘟病的抵抗力。"

1350萬元中僅50萬元是獎金

四川農業大學官方網站上對陳學偉這篇論文的評價為:該文實現了我校乃至整個西南地區高校在《Cell》主刊發表論文的零突破。

四川農業大學官方網站還稱,"因水稻所陳學偉研究團隊發現了對稻瘟病具有廣譜持久抗性的水稻天然變異位點,為防治稻瘟病提供了全新路徑,其論文在全球頂尖學術期刊《Cell》上發表,學校對其進行了表彰,發出共計1350萬元的獎勵和支持經費。"

1350萬元重獎一篇論文,四川農大此舉招致爭議。3日下午,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所長李平回應稱,"其實隻有50萬元是獎勵給團隊的獎金,其餘1300萬元中,50萬元是一次性資助的科研經費,1250萬元是分五年資助的科研經費。"李平表示,五年的持續經費資助,可以讓陳學偉的科研團隊開展一些更有意義且需較長周期的研究課題。

四川農業大學《教職工獎勵辦法》規定,"在《Science》、《Nature》、《Cell》等影響因子超過30的國際公認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單列每篇獎勵50萬元。"

陳學偉獲獎1350萬時的頒獎儀式。 圖/四川農業大學官網

- 對話

陳學偉:在科研上自己還是個小學生

論文發表後,陳學偉以學術界"新秀"的姿態,成為熱門人物,但他一直不以為意。在與新京報記者交流過程中,陳學偉一口氣報出數十個同領域的前輩名字,稱得到了大量的幫助和鼓勵,而自己在科研上"還是個小學生"。

"研究跨度20年"

新京報:發表在《Cell》上的這篇論文,研究過程從什麼時候開始?

陳學偉:這篇論文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水稻的抗病性,這方麵其實我從1997年起,碩士階段就開始著手了,後來2004年去美國做博士後7年,中間也介入了其他一些項目,2011年回國後又重新拾起來,前後跨度20年吧。

新京報:為什麼從事這方麵的研究?

陳學偉:一方麵我們國家是農業大國、水稻大國,這是一項關係到吃飯問題的研究,另外一方麵,自己學的是這個專業,對這方麵也有興趣。

新京報:研究成果將起到怎樣的作用?

陳學偉:可以應用於本體上提高抗病性,水稻的產量和成活率都能得到提高,感病程度會減弱,對水稻高產優質起保障作用。"隻是一個階段性工作"

新京報:怎麼想到去給《Cell》投稿?

陳學偉:之前我沒有給《Cell》投過稿,這是第一次。論文寫成以後,一些前輩看了覺得還不錯,建議我可以試試,後來就投稿了。我記得那一天是2017年的2月3日,稿子投出去後有點緊張,不過自己想得也很開,即便是不能發表,能夠獲得雜誌的指導意見,也是不錯的。

新京報:怎麼看待自己在這一領域取得成績,研究成果被頂級核心期刊收錄?

陳學偉:被核心期刊收錄,意味著我們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同行認可。其實在植物抗病這個領域,很多前輩做出了很不錯的成績,並且在我的研究過程中,給了我很多指導和鼓勵,這些前輩才真正稱得上國際頂級水平,我就是一個小學生。在植物抗病這一塊,中國學者在國際上來說,做得都算不錯的。至於我,隻是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能夠被關注到,很感激,但這隻是一個開始,僅僅是開始。

新京報:獲得關注後,心態會有變化嗎?

陳學偉:其實就是一點階段性的工作,沒有必要看得太特殊。科研工作者,出成果是最重要的。

"關注的人更多,壓力更大"

新京報:怎麼看待1350萬獎金引發的關注?

陳學偉:學校給了我們這個獎勵,引發了很多關注。有一點必需講清楚,1350萬中,隻有50萬是作為一次性的獎勵,其實是一種鼓勵性質的獎勵。

新京報:這筆錢打算用於哪些方麵?

陳學偉:科研工作者不就是這樣嗎,獲得資助,最後還是要用到科研上。獲得獎勵的這篇論文,我是通訊作者,團隊裏麵20多個人都有參加研究,至於50萬元的一次性獎金怎麼分配,需要團隊一起來討論。剩下的,會用於實驗室添置設備,我們做分子研究的,實驗花費很大。另外,想用這筆錢,為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多創造一些學術交流的機會,比如參加學術會議。

新京報:網上的一些質疑對你會有影響嗎?

陳學偉:網上有人說,一篇論文是不是值這麼多錢,有一些負麵評論。對我個人傷害是小,對科研工作者這個群體傷害比較大。其實本來論文發表後受到的關注,我就有壓力,後來這個獎勵的消息出來,關注的人更多,壓力也就越大。希望外界多關注科研成果而非獎金。

新京報:怎麼疏解壓力?

陳學偉:平常心對待吧,以前減壓我會去踢足球,現在身體條件不太好,比較喜歡遊泳。其實研究這塊來說,學校給我的寬容度是很大的,研究氛圍比較自由。領導也說,可以慢慢做,不用有太大壓力。

相關文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