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2017年7月13日星期四

商業航天:小衛星組網的故事與現實

今年6月,北京九天微星計劃在2018年發射60顆物聯網衛星網絡。此前,歐比特曾計劃在2018年發射7顆衛星,華訊方舟(000687.SZ)曾計劃發射108顆遙感衛星組網,長光衛星曾計劃在2030年達到138顆商用遙感在軌衛星。 當下,航天正從一個神秘領域被拉到公眾視野。目前,小衛星成本甚至低到百萬元人民幣量級。

文/黃河

satellite-1761935_960_720.jpg

資料圖

熱潮之下,卻是民營公司商業模式和市場方向不甚明確,以及執行衛星組網時難以規避的成本問題。幾乎所有投資人的感覺,包括我自己,就像黎明前的一團迷霧,小衛星組網是個大方向,但通向彼岸的路在何方,仍沒有人想清楚。這很像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互聯網,大家普遍覺得互聯網將會有很好的應用前景,但是怎麼應用,還有待發掘。

這樣的熱潮中,最需要頭腦清醒的創業者,認知到草根公司距離大規模衛星組網的差距,並找出得以穩定盈利和前期資本積累的商業模式。對於商業航天,北極光創投仍然高度重視並持續跟進,並戰略投資了天儀研究院,就像一顆種子,我們以這家公司植根行業,挖掘更多投資價值。

小衛星:理想豐滿現實殘酷

廣義上小衛星是指質量小於1000公斤的衛星,而目前各類民營公司主要涉足的小衛星在200公斤以下。不同於北鬥、東方紅四號等高軌大衛星,小衛星具有造價低、研製周期短的特點,理論上也能滿足大部分傳統衛星市場需求,目前在全球範圍內發展態勢強勁。而國內情況時,衛星的小型化與低成本化也慢慢發展成主旋律,小衛星的成本甚至低到百萬元人民幣量級。

這種情況下,小衛星組網的概念被拋出,即單次或多次發射上百顆乃至數百顆小衛星,組成低軌衛星星座。這不禁引人猜想,分散化、小型化的衛星,能否替代一部分傳統大衛星市場,能否有更多應用會隨著這種低成本和小型化湧現出來。

小衛星的故事本質上有兩點,一是能否通過成本的大幅度降低而激活新的潛在市場,二是民營公司以成本優勢、靈活性和體製內的傳統院所爭奪傳統衛星服務市場。第一點是對過往幾十年技術進步改變的經驗歸納,無論是個人電腦、互聯網還、手機還是無人機,當成本大幅度下降後,總能激發出諸多不曾預料的社會需求,進而迸發巨大商機。第二點是基於衛星研製成本的降低,幾年前一顆衛星成本至少需要數千萬元,而目前國內民營公司的報價已經低至數百萬元,國外更有通過批量生產將單星成本降低到100萬元(人民幣)以下的實例,加之民營公司決策鏈短,靈活快速,短期內相對傳統院所具有一定成本和效率上優勢。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可能是殘酷的。

目前國內民營公司大多數都計劃利用成本優勢,通過整合社會資本,快速實現較大規模的衛星組網,由此確立行業地位。與之相比,計劃發射星座組網的民營企業,其成本優勢未必優於傳統院所。

單顆來說,造價或許在傳統大衛星的十分之一、甚至幾十分之一的水平,而衛星組網所需要的上百顆足夠量的星座,造價是上億級別,甚至十幾億的資金。民營公司靠融資完成目標,尤其當下國內僅有風投參與的情況下,是不現實的。同時,大量工業級元器件的使用,產品耐用性還需要時間來檢驗,若出現發射失敗、跑偏的星座,還需要不斷補充發射,這也會增加成本。

另外,傳統院所也正在積極探索商業化路徑,同樣也在探索通過降低器件等級和簡化研製流程來大幅度降低衛星成本。在這場航天商業化的賽跑中誰能笑到最後,目前還很難下結論。

一個更關鍵的問題是,新的市場應用是什麼。個人電腦、手機、無人機的故事是否能夠在衛星行業重複?從長遠來說,全行業的衛星組網者們並沒有探索出新的衛星市場,如果不能服務傳統客戶,則沒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出於行業的封閉性,目前商業航天參與者絕大部分來自國家隊,技術氛圍比商業氛圍更重,幾乎所有民營公司共同點是,都沒想清楚商業模式和市場戰略。

雖然理論上講小衛星組網能滿足傳統通信、導航、遙感等市場需求,但實際上適不適合傳統市場,是未知的。而這麼多年來,衛星的傳統應用就那麼幾個市場,民營公司能否開發出新的領域,並不容易。我曾談過很多前來求融資的公司,上來就計劃發上百顆星座,但卻拿不出清晰的商業服務模式。

綜上,我對國內民營公司的一些激進觀點以及部分媒體的無節製炒作並不認可。對於民營小衛星公司,衛星組網計劃執行效果如何,有待觀察。即使組網成功,商業上是否走得通也存在未知數。對於目前小衛星的民營團隊能走多遠,往什麼方向,我所溝通的人來看,大家似乎都不知道。包括國外的Spacex、Oneweb,仍然在摸石頭過河,他們的商業模式和市場方向也未得到充分驗證。

因此在新的市場被實質性發掘出來之前,民營公司作為市場增量,仍然需要和國家隊競爭同樣的用戶和市場,但事實上他們在成本和資源兩方麵並非如想象中的優勢巨大,最終能否成功仍是巨大的未知數。

北極光創投的邏輯

相比人工智能、雲計算的行業,商業航天壁壘更高,市場參與者非常少,目前市場上僅有20個左右,幾乎一個月就能把所有項目看完。而航天是北極光創投的戰略布局而非主要賽道,原因一方麵是標的少、行業機會不夠,另一方麵是基於政策未穩定、有風險,但仍會持續挖掘行業投資價值。

國內衛星行業參與者主要分幾種,第一,以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為主國家隊,第二,半國家隊,如長光衛星公司或東方紅衛星公司的民營衛星業務部,第三,純民營公司,包括上市公司和創業公司,其中上市公司一定程度上是出於市值管理的動機,出發點也非利用衛星來營運;而創業公司屬於行業的草根,不同於上市公司的是,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生存。

在草根公司中,我們選擇了天儀研究院,公司利用低成本的商業微小衛星為太空科學實驗和技術驗證提供超高性價比的服務。

除了天儀外,目前沒有其他的投資標的,也沒有圍繞衛星,來布局全產業鏈投資計劃。相比其他一些市場上的戰略投資人,我們並沒有把航天作為主要賽道而是前瞻布局,這也是目前主流投資機構的普遍思路。我們並未對天儀研究院的財務回報有太高要求,更多在於,天儀作為一個市場參與者,是我們了解行業的一個重要抓手。

我在天使輪投資了天儀研究院,相比今年4月的A輪融資,當時公司還沒有完成從製造到發射的技術驗證,也是資金最緊張的時刻。即便如此,當我看過航天圈的大部分標的公司後,發現還是天儀研究院在商業思路和模式上更清晰,更實際,切入點比較準確,團隊有一定體製內資源(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保障),在執行層麵也有獨立的技術團隊,所以投資決策時間很快。從目前一年多的表現來看,天儀研究院還是比較出色的。他們在成立一年內完成了成立、融資、衛星研製、發射等幾個重大事件,這個速度在全世界所有的衛星創業公司裏麵也是不多見的。另外,也正是由於他們商業定位上的獨特性和對成本的控製能力,目前也已經獲得了多項商業訂單。

對於火箭類的創業公司我個人並不看好。站在國家安全角度,火箭的製造技術應該是嚴格限製的,因為火箭和導彈的研製技術類似,火箭軍是中國最具威懾力的軍事力量,一旦體製內外溢火箭製造技術的人才,也就是說導彈技術向社會大規模擴散,這甚至會引起航天的政策逆動。另外,火箭所用的發射基地,目前文昌、酒泉、西昌、太原都是優先保障國家任務的,發射基地的準入許可有一定限製。

現階段來看,民營火箭與衛星相比風險太大,行業特性決定,商業航天在每一個國家,即便是美國,也沒有一條純粹市場化的發展路徑。

(作者黃河,係北極光風險投資合夥人)

相關文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