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羅玲 圖 | 網絡 編 | 叮當
估計很多小學老師都有這樣的感慨:三年級以後,班裏學生的成績兩極分化日益嚴重。好的越發優秀,各科都好,排名偏後的學生則成績越來越差,偶爾有個別兩三個逆襲趕上來。對此,老師和家長們都很著急。老師如果對家長說重了,怕家長回去打孩子。家長也知道單純訓孩子沒用。要想有改變,需要分析分析,成績好的孩子究竟好在哪裏,成績不夠好的孩子,又到底被哪些因素所鉗製。下麵是我的一些分析,一定不夠全麵,僅供參考。每個孩子,在這些個不同的麵向裏,表現不一。所謂差生,大概就是這些條裏有半數以上都不夠好,這合起來就足以導致成績差這個結果。
下麵列出來這些可能的因素,不僅僅是讓家長分析一下,自己的孩子在哪些方麵有改善空間,更重要的是,希望我們都能對孩子的成績有個健康的態度。我們不是神,成績也不是一切。成績差的學生的家長不要被排名搞得暴躁,和孩子進入惡性循環模式。"尖子生"家長也不必沾沾自喜,要理性看待。
就如同每個孩子換牙早晚不同,在小學,即使同樣年齡,他們的心智成熟程度也是不同的。這除了先天因素,後天環境影響也有關,比如有的孩子上幼兒園早半年一年(前提是家教和幼兒園教學都挺好),或許他會比同齡孩子顯得更成熟;有的孩子家裏人多、家長親友多、或有哥哥姐姐,孩子從小接觸的環境複雜,也可能成熟的早。另一些孩子就更加孩子氣,顯得比較幼稚,上小學後在同學間總是跟著別人玩。
這種成熟程度,也可以是影響學習的一個因素。比如,不是那麼成熟的孩子通常比較貪玩、自律自控能力差,也常常沒有很強的學習動機。有時,他們思維水平的局限,使得他們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有偏差,常有一些在別人看起來很怪的思路。
這一條似乎家長可做的並不多,我們隻需留意:不要總是用對待小寶寶的方式來對待上學的孩子,不要過度保護,不要貼身陪讀,要給孩子鍛煉適應力、做家務活、獨立思考做事的機會,就可以。另外,太早成熟和太晚一樣,都不一定是好的。目前有些學校的標準,使得比較早熟的孩子必然在班裏表現優秀,但他們也許過於追求完美,也許有不必要的壓力和心理負擔。
識字量、閱讀能力等基礎,常常直接影響小學的語文成績。幼兒園中班時就能自主閱讀的孩子,在小學語文成績自然會是班裏比較好的。當然,他們同時也有可能在其他方麵付出了代價,比如視力、體能、交往經驗等等。如果孩子在這方麵之前沒有基礎,但上學後學習習慣較好,那麼三年級以後追趕上來,成績優秀,完全是可能的。
除了認字、寫字、閱讀這些方麵的基礎,從小學高年級開始,另一些基礎開始顯露出重要性,那就是:孩子的知識麵如何,對現實生活有多少體驗,對周圍的世界有多少了解。一個人在頭腦裏的知識儲備,可以幫助他更好地學習、理解新知識。小學高年級以後,當抽象知識越來越多,對學生的要求也在改變:不僅是記憶,還有更多對複雜內容的理解、知識的運用和遷移等,這就更加考驗他之前在不同領域積累了多少背景知識。很多學生,看起來也很努力,但理解的慢,做題和閱讀,讀不懂題和文章,或許就與此有關。
所以提醒:
1. 記得帶孩子多接觸真實生活,增加感性認識。比如一起買菜、做菜,去銀行辦事等。每天走在街上,多鼓勵孩子觀察周圍,了解環境。找機會帶孩子去不同的地方旅遊,讓他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2. 在孩子能自主閱讀以後,要鼓勵孩子多讀不同領域的書,而不是隻讀一類書,比如隻讀故事書,或者隻讀科普書。這方麵家長要多做功課,找來各領域有趣的書,既不損害興趣,也幫孩子拓寬了關注麵。
特別是對於女孩子,家長要幫他們開闊眼界。如果說,對於男孩,家長要多留意他的語言發展、閱讀、交往、自控,那麼對於女孩子,要幫她們超越自己的關注範圍,對更廣闊的世界有興趣。比如我接觸過的個別女孩,隻看喜歡單一類型的故事書,對周圍的社會事件、新聞、科技發展、政治、軍事、曆史、自然等等都不關心,家長也隻重視琴棋書畫和學校的主科。在中學時,她英語語法基礎好,但讀到英文短文,常常不清楚文章講的是什麼,因為太缺乏常識和背景知識了。
感統失調、讀寫障礙、多動症等等方麵,很多孩子的表現是介於可以被確診與發育良好之間,或者說,有些孩子在成長的這個階段,在某方麵暫時處於不夠理想的狀態。很多時候,隨著成長發育,隨著總體各方麵能力的提高,這些不夠好的方麵可以得到改善。當然它也可能繼續持續或更加嚴重。無論如何,這些都會暫時影響到孩子學習的效果。
比如很多孩子學習能力差,僅僅是因為他們在幼兒園時期沒有機會做遊戲和運動,而被要求坐直了聽課、或由於家長過度保護,導致孩子在幼兒和小學期有輕微感統失調傾向。這提醒家長,不要隻是訓斥孩子,或一味讓他做機械的練習,而要遵從孩子成長發育規律,通過遊戲、運動、家務活等複雜的活動,讓孩子逐漸調整改善。
家長也要持續地觀察,給孩子時間。我們要知道,孩子在小學一二年級時,各方麵的狀態,不代表他以後都將是如此。從孩子上小學起,至少再給他兩三年的時間,在感覺統和方麵繼續發育、調整。六歲至十歲,孩子仍然有很大改善空間。
另外,最新的研究發現,讀寫障礙者常常有更強的交往能力、創業能力,他們視覺注意力範圍比常人更廣,所以或許是很好的畫家、藝術家。多動症的人也許精力更充沛、更有創造力。總之,某些特質過去被我們認為是妨礙學習的,其實那隻是上天給孩子的特殊禮物,而我們僅僅是對此缺乏了解。
我們常發現,好學生通常是每科成績都好。二十世紀初,英國一位心理學家斯皮爾曼把這稱為"正向複寫"現象,他認為有一種"一般智力因素",是導致一個學生在不同科目的成績都比較好,或者都比較差。後來這些年,關於智商的研究進行了很多,理論變得日益豐富精深,但目前似乎各種不同的研究都無法否認正向複寫現象。即便是為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所專門設計的測試,也發現這八種智能中,隻有肢體智能、音樂智能和自省智能與一般智力因素相關度最小,其他皆為高度或中度相關。另一項研究發現,即使是對情緒智力的四種測試結果,也與傳統的智力測量結果呈中度相關。關於一般智力因素產生的具體原因,各種研究尚在進行。簡而言之——每個人的智力水平的確有差異,這必然是影響學習成績的一個因素。
但是,在人群中,極為聰明的和極為智商低下的都是少數,我們多數人都是在中等程度範圍裏,隻有微小的不同。並且,智商不僅僅取決於基因,我們後天的學習、經曆都會影響大腦的結構。兒童的大腦更有很強的可塑性。與一般智力因素有關係的工作記憶、加工速度、流體推理、認知策略等等,都可以經過訓練得到改變。由於一般智力因素是多種大腦認知活動的結果,所以,任何單一方式的訓練不見得能改變智力水平,多種練習、各種豐富的課程和活動,才能給大腦帶來最大益處。
這是所有小學老師都在強調的一點。小學低年級,老師對孩子們要求的特別細致,也是希望能幫他們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那麼,具體說,這都包括哪些:上課認真聽講積極發言、在記事本上記清楚作業、回家先寫作業、寫作業時集中精力不玩、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完成任務(該朗讀的要朗讀、該預習的要預習、要求聽的英語要聽、該查字典的要去查、數學也要書寫工整、做完作業自己檢查)、做完整理好書包再去玩、考試前把作業和考卷裏錯的地方看看、平時有不會的地方隨時問老師或家長……這些最基本的做法,在低年級被稱為學習習慣,在以後,會豐富起來,成為一個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
這些,我們不能要求一二年級的孩子一下子都做完美,但要隨時了解他的情況,哪裏做的不夠,幫他改進。家長和老師們會發現,有些孩子,不用家長老師說什麼,隻要老師強調的,他都會努力去做了,而且能基本做到。但很多孩子,即使大家再反複叮囑,也是隻有些微進步,仍然很多做不到。
歸根結底,學習習慣做不到,是因為兩方麵:能力、意願。能力包括:專注力、自控力、寫字的基礎、課堂上聽課時的理解能力(聽知覺、信息加工)、等等。當孩子某個環節能力欠缺,那麼這個任務就變得更加艱巨了。任務難度太大,就會讓他無法堅持去做。所以這需要家長細心觀察,發現具體哪方麵能力在妨礙他,然後想辦法去幫他提高。
那麼意願又來自哪裏?為什麼有的孩子肯去做,有的孩子不去做?這個根本原因,就是我過去常嘮叨的那些心理基礎——
1. 親子關係,這關係到歸屬感,孩子是否渴望把事情都做好,讓老師和家長都滿意;
2. 家長和老師對孩子是否正麵溝通、肯定努力和進步、關注進步而不是關注結果,這些決定了孩子是否有積極的自我形象,是否認為自己很好,有高自尊,凡事都要努力去做好;
3. 成就動機與自我效能感,即,孩子是否由過去的經驗得出了"我能學會、我能做成"的結論,相信自己可以堅持,相信努力是有用的,自己最後總是能克服困難完成任務……
對於高年級的孩子,他是否有目標也很重要。十歲以上的孩子,他不再像一二年級時那樣,主要靠家長的要求來培養出好習慣,他開始有更強的反思能力,他的行為更多出於主觀意願。如果他有榜樣、有渴望達成的目標、有內在動力,那麼他會更主動地做好自我管理、總結學習策略。
看到上麵的分析,估計不同的家長有不一樣的感受。或許,我們能更加清楚,自己在哪方麵可以多幫孩子。我們也能看到,孩子的成績是多個因素的結果,不是家長對他吼"你要好好學習啊!"、"你看人家誰誰都能考一百分,你差什麼!"就能解決問題的。
那麼,小學時的成績究竟重要嗎?既重要也不重要。
重要,是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了孩子的各種能力、智力等發展的狀況,另外,成績也可能通過影響孩子在群體中的地位、自我評價等,間接影響他的性格。
不重要,那是因為小學階段,孩子的智力等等都尚在發展中,未來變數很大。比如,高智商的人通常晚熟,他們的大腦要到十一歲左右才能得到充分發展。還有很多孩子在中學,隨著心智更加成熟、潛力被發揮出來而在成績上逆襲。
不重要,還因為成績所反映的隻是一個人的某些麵向而非全部。比如,成績常常不能充分反映他的創造力、獨立思考能力、深入探究的意願等,基本不能反映一個人是否有善良、正直等品德,是否有堅毅、樂觀等性格,不能反映三觀、交往能力、是否有幽默感、藝術品位如何、眼界是否開闊、心胸是否寬廣、能不能尊重別人有禮貌、有沒有各種生活技能、肢體是否協調靈活,有沒有適應力和靈活性、是否有準確清晰的自我認知、心理是否健康、有沒有讓他摯愛的事物、未來是不是在大多數環境中都能找到樂趣怡然自得地生活……
所以,重視成績所反映的情況,但看到它不是一切。目前成績中等或者不夠好的小學生裏,仍然有很多人會在未來成為優秀的藝術家、小說作者、體育健將、創業者……甚至科學家和學者,成為幸福、平凡而健康的人,渡過充實而令自己滿意的一生——就像我們當中的很多人那樣!
- END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