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2017年7月14日星期五

新款iMac一個月體驗:專業辦公性能強大

今年的 WWDC 意外地迎來 iMac 的更新,而且還是三款機型。iMac 自上一次更新已經是 2015 年的事兒了。雖然從外觀看不出 iMac 有多大的更新,但從性能來說,蘋果帶來的更新就不是一點點了。這次更新的 iMac 機型包括 21.5 英寸非 Retina 顯示屏的機型、21.5 英寸 Retina 4K 顯示屏的機型,以及 27 英寸 Retina 5K 顯示屏的機型。我們將對 4K 的 21.5 英寸機型和 5K 的 27 英寸機型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深入體驗。

沿用多年的外觀

自 2012 年 iMac 的薄邊框驚豔登場之後,這個設計就被沿用到現在。然而,因為蘋果秉承簡約線條的設計理念,這樣的外觀放在今天仍能讓人眼前一亮。新 iMac 的邊緣厚度僅 5 毫米,當然,蘋果聰明地將大部分零部件放到了機身的中間。盡管如此,iMac 從側麵看的弧度還是很美觀。

對於外觀唯一要吐槽的依然是不能調節的屏幕高度。我們可以調節屏幕的角度,但是那麼美觀的鋁製底座不能調節高度,真是可惜了。隨著現在站立辦公的流行,如果 iMac 自帶調節高度的功能,將會更受辦公室的歡迎吧。

Mac 中的最佳顯示屏

2017 款 iMac 的更新中,顯示屏同樣得到了重要的更新,至少屏幕追求"絢麗顯示屏"的決心從未動搖。這一次更新,21.5 英寸 iMac 和 27 英寸 iMac 均配備 Retina 顯示屏,前者是 4K 分辨率而後者是 5K 分辨率,但兩塊屏幕默認都是比一般 sRGB 更廣的 P3 色域,可呈現比常見色域更豐富的色彩。

根據蘋果的介紹,新 21.5 英寸 iMac 和 27 英寸 iMac 主要更新在亮度和色彩兩方麵。其中,亮度提升到了  500 尼特,相比去年的機型提升 43%,跟去年的 MacBook Pro 屏幕升級持平。同時新 iMac 屏幕支持 10 億色彩,帶來更加鮮豔亮麗的色彩表現。

全新 iMac 的屏幕在這兩方麵升級之後,用蘋果的話來說就是"Mac 上迄今最明亮、最多彩的 Retina 顯示屏。"

21.5 英寸款 iMac 的 Retina 4K 屏幕規格如下:

- 21.5 英寸 (對角線) Retina 4K 顯示屏

- 分辨率為 4096 x 2304 像素(940 萬像素),支持十億色彩

- 500 尼特亮度

- 廣色域 (P3)

27 英寸款 iMac 的 Retina 5K 屏幕規格如下:

- 27 英寸 (對角線) Retina 5K 顯示屏

- 分辨率為 5120 x 2880 像素(1470 萬像素),支持十億色彩

- 500 尼特亮度

- 廣色域 (P3)

27 英寸款 iMac 最突出的自然是 5K 的分辨率,像素數量比 4K 機型的顯示屏高出 67%。單單這方麵就足以讓其顯示效果令人難以置信的清晰,確實在瀏覽網頁或文章時,文字更加銳利和清晰,包括高分辨率的圖片亦是如此,因為像素密度足夠高,總像素達到 1470 萬之多,肉眼已經難以分辨出單個像素了。即便再湊近細看,也幾乎看不到像素點,這對於用 iMac 修圖做設計的用戶來說是一大優勢。

高分辨率的表現就不多說了,但不得不說的好處就是,在瀏覽高分辨率照片時,可以一次看完整張照片,無需像 1080p 顯示屏那樣放大才能查看細節,這種是直接一步到位的像素級別的細節展現,無論是 5K 還是 4K 款均是如此,但前者可以查看更多。而且,在同時運行多個應用程序時,也不會感到顯示空間太過於擁擠。

如下圖可以看到,同樣是 6 個任務(視頻、網頁、文件夾、校準工具、係統設置和視頻編輯工具),5K  iMac 完全釋放空間的情況下綽綽有餘,這對於視頻或圖片這類素材的專業編輯者來說應該是好事,可預留更充裕的空間查看素材或剪輯工具。

相比之下,在 iMac 4K 下同樣的 6 個任務,而且也釋放了最高的屏幕空間,但明顯要稍微擁擠一些,窗口縮到最小依然有重疊的情況,如下圖:

擺在一起更直觀的對比,iMac 5K  和  iMac 4K 在屏幕空間的釋放方麵,雖然隻差了"1K"的分辨率,但明顯前者更加具有優勢,如下圖:

而在播放 4K 分辨率 的視頻時,那種生動逼真的效果,也遠比  1080p 更進一步,這種視覺體驗無論在  iMac 4K 還是 iMac 5K 上都能能體現出來,在像素那麼高的顯示器上看視頻真心身臨其境之感,更加真實。

下麵是一組屏射,包括色彩和細節都很到位的還原了出來,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紅就是紅,或許屏射拍不出來,效果大家自己看圖吧:

從個人電腦消費領域的發展來看,iMac 5K  的屏幕算得上是領先的超高分辨率顯示屏, 至少超過了 Windows 陣營的一體機產品,而且在消費級的顯示器上,也少有如此出色的產品,否則蘋果也不會聯合 LG 單獨開發 5K 顯示器了。

這兩款 iMac 的黑電平表現都極為出色,根據蘋果介紹,在其中他們為屏幕加入了一種獨特的光定向工藝和光學補償膜,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觀賞,屏幕呈現的黑色都更深邃,色彩也更逼真。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顯示屏的優質特征,我們使用了老舊的民用級校色以紅蜘蛛 4 進行測試。當然了,測試的結果自然不如蘋果出廠前使用的三種先進的光譜儀,但也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了。

在關閉自動亮度,將亮度滑條拉倒最高之後,測出 iMac  的顯示屏亮度最高達到了 498 cd/m ²  左右,4K iMac  平均為 493cd/m ² 左右 。顯然,民用校色儀測出來與官方標稱的 500 cd/m ² 還是有小小差距的,但如果從過同一校色儀對老款 iMac 測過的數據來看,的確有了 40% 左右的提升,這個亮度比很多高端和專業顯示器都高多了,保證在明亮或有強光的室內環境下也能有較好的可閱讀性。

iMac 4K 亮度、對比度:

iMac 5K 亮度、對比度:

至於對比度,上麵的也顯示了 iMac 4K 在亮度最高時,可以達到 980:1 左右的對比度。而 iMac 5K 則達到了 1050:1 左右。對於一款桌麵液晶顯示器而言,這個對比度已經相當不錯,堪比很多高端顯示器。

在顏色精確度上,兩款新 iMac 的表現同樣令人難以置信。說實話,既然蘋果承諾出廠前使用的三種先進的光譜儀進行測試並精確校準。色彩精準性或精確性完全不用質疑,可直接上手即用,而我們民用級設備測出來的表現也體現了這一點。

iMac 4K 色彩精確度如下圖,跑完 48 色的測試之後,Delta E 平均數值僅 0.78:

iMac 5K 色彩精確度如下圖,Delta E 數值平均僅 0.66,比 iMac 4K 更加準確:

據說,蘋果在這一批新 iMac 上,將標準的白色 LED 轉變為更加先進的紅綠熒光粉 LED,因此樣可以更均等地表現紅、綠、藍三種顏色,從而更平衡、準確地呈現逼真色彩。的確正如蘋果所說,兩款 iMac 的色彩精確度和還原度相當驚人,從 Delta E 數值就可以體現出來。

簡單來說,常規或普通顯示器,Delta E 數值隻要在 10 以內的屏幕已經可以算得上合格水平了,但肉眼還是能感受到其中的色偏差異。正常在 5 以內可察覺性較低,而優秀的要求最大數值在 3 以下,此時絕大部分人肉眼已經難以細致察覺出色偏,而數值能夠小於 1 的則是非常精確、相當完美的色彩水平。作為比較,一般的專業顯示器,基本能夠將 Delta E 數值控製在 5 以內,而兩款 iMac 的數值都在 1 以內,絕對超專業水準。

接著看色調響應和灰階,iMac 4K 在 100% 亮度時,gamma 光度為 2.3,與標準的 2.2 gamma 曲線幾乎完全重合,僅偏差 0.1,輸出不同亮度完全不會感到偏差,也說明從黑到灰再到全白十段灰階中,色彩隨亮度輸出表現幾乎平衡。但色溫變化有點大,不同亮度的灰階色溫浮動有點大,從最低的 7740k 可跳到最高 7850k 左右。也就是說,本身觀感上稍微偏冷的情況下,100% 亮度下顯示越亮的圖片這種感覺越明顯。

而將 iMac 4K 顯示屏亮度設置在最高 50% 的情況下,光度 gamma 值也是 2.3,偏差同樣很小。不過,此刻不同灰階下色溫表現就平順得多了,基本保持 7650k 左右的色溫。關於偏冷的色溫大家不必介意,因為很多研究稱,亞洲人大多數人看 7500k 的色溫認為更賞心悅目,而看 6500K 正常色溫很多人認為已經偏暖。

iMac 5K 在色調響應和灰階上,100% 亮度時 gamma 光度為 2.3,而 50% 亮度時達到完美的 2.2,色彩隨著亮度變化輸出絕對精確無誤,其亮度變化與人眼察覺的效果一致,能夠表現出真實圖像的對比度,說明黑色層次的細節可以準確顯示,不會黑成一片,白色的場景不會白茫茫一片無細節。至於灰階波動也比較大,整體色溫偏冷。

在 50% 亮度時,情況也與 iMac 4K 相同,色調響應出色,gamma 值 2.2,但不同灰階下色溫表現要平緩很多。

再看色域,iMac 4K 和 5K 的 sRGB 均達到了 100% ,Adobe RGB  色域覆蓋也全都是 92%。由於測試工具沒有純粹的 P3 色域顯示,再通過 HCFR 工具來測量,確實也基本完美覆蓋了 P3 色域。

數據測試就到這裏,再次說明,本次讀取的數據隻能做個參考,不同批次的 iMac  數據會有所不同,不能通用,完全不能一概而論,而且所測得的數據也與測試環境有關,至於 Spyder 4 Elite 也隻是民用校色儀,誰也無法保證它是最準確的。

總之,iMac 5K 和 iMac 4K 算的上十分專業的顯示器了,至少在未進行任何校色的情況下,色彩精確度在行業絕對頂尖的水平,這也符合蘋果對消費者的承諾。因此,對於專業用戶如攝影師、4K 視頻剪輯師、3D 動畫師這類視覺設計工來說,無論是 iMac 5K 還是 4K,顯示器均足以滿足他們的需求,而且購入即用,免色彩管理。而對於一般用戶,這兩款 iMac 絕對足以滿足大多數人的 4K 視頻盛宴,因為在桌麵一體電腦上,新 iMac 提供了最頂峰的顯示性能。

CPU 與圖形處理器的升級

新款 iMac 均升級到了第七代 Intel Core i5 和 i7 處理器,處理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非 Retina 屏幕的 21.5 英寸 iMac 采用雙核 Core i5 處理器,Turbo Boost 可以從 2.3GHz 提升到 3.6GHz。Retina 的 21.5 英寸機型搭載四核的 Core i5 或 Core i7,Turbo Boost 之後最高可達 4.2GHz。Retina 5K 27 英寸的機型 Turbo Boost 最高可提升到 4.5GHz。

筆者測試的這台 27 英寸 iMac 搭載的是 3.4GHz 的四核 Core i5。通過 Geekbench 4.1 跑分測試,其單核心處理速度跑分 4757,多核心跑分 14036。與之相比,上一代搭載 3.3GHz Core i5 處理器的 27 英寸 5K 屏 iMac 單核和多核的跑分為 4214 和 13081,而上一代搭載的是英特爾第六代的 CPU。

新款 iMac 配備了 Radeon Pro 500 係列圖形處理器。27 英寸配備顯示屏的 iMac 擁有最高可達 8GB 的獨立顯存。21.5 英寸配備 Retina 4K 顯示屏的 iMac 擁有最高可達 4GB 獨立顯存。

根據官方給出的數據,以 27 英寸 5K iMac 為例,新的圖形處理器使得視頻編輯性能提升達上一代的 1.4 倍,遊戲性能是上一代的 1.5 倍,3D 圖形性能是上一代的 1.4 倍。

筆者使用 Unigine Valley 1.0 進行了跑分測試,這款 27 英寸 iMac 采用的是 Radeon Pro 570(4GB獨立顯存)的圖形處理器,將測試條件設置為 Extreme HD,得出的最低幀數為 19.3,最高幀數 58.5,平均幀數 32.7,獲得 1367 的總分。跑分結束後 GPU 的溫度為 73℃。

新款所有的 27 英寸機型都配備了 Fusion Drive 數據存儲技術。Fusion Drive 可以將常用的 app 和文件自動存儲到高速閃存中,其他大的資料會轉移到大容量的機械硬盤中。新款 iMac 的固態硬盤速度提升最高可達 50%,Fusion Drive 的提升最高可達 3TB。

我們通過 AJA System Test 來測試這台 27 英寸 iMac 的硬盤讀寫速度如何。將分辨率調到最大 5K RED,測試文件大小設置為 4GB,其他設置默認。

測出 27 英寸 iMac 的寫入速度為 365 MB/Sec,讀取速度為 403 MB/Sec。

那麼實際的硬盤讀寫速度如何呢?我們通過實測拷貝一個 5G 的文件夾來估算一下時間。用 Apple Watch 計時得出的時間是 24.97 秒。

我們在一個月的實際使用中體驗這兩款新 iMac 的性能如何,分幾種使用場景。

工作時

日常工作中直接要麵對的就是 iMac 這塊調校具佳的屏幕,由於蘋果對新款 iMac 的 Retina 屏幕進行了亮度和色彩度的升級。新款 4K 和 5K  iMac 顯示屏的亮度都達到了 500 尼特。相比上一代 iMac 亮度提升了 43%。另外新 iMac 的色彩高達十億,支持 P3 廣色域,從標準的白色 LED 轉變為更加先進的紅綠熒光粉 LED,使得色彩更逼真。

即便是顯示默認桌麵的壁紙,畫麵的精細程度以及細節都會不由的讓人讚歎。在如此高分辨率的屏幕上,文字的縮放顯示完全不用擔心會虛化或有鋸齒的問題,在蘋果原生的例如 Safari、Pages 等應用裏文字顯示細膩且充實,沒有任何虛邊,隻是在第三方應用例如穀歌 Chrome 瀏覽器、微軟 OneNote 筆記等應用上,因為默認字體的關係,字體渲染的看上去表現欠佳,但經過默認字體及渲染設置後,表現就和原生無差別了,隻是略有些繁瑣。至於其他的一些冷門應用,字體顯示模糊及分辨率的適配問題,稍微留點耐心等待開發者去適配就好了。

日常工作麵對這樣一塊優秀的屏幕,對筆者從 2015 年款 MacBook Pro 過渡過來的人來說,實在是太驚豔了,無論是可視內容還是多窗口平鋪,都極大的方便了筆者的日常工作任務,提高幾個檔次的效率。比如多應用窗口同時平鋪在桌麵上運行,隨時切換,而不是反複在從後台激活窗口到前台然後各種切換,浪費掉了不少時間。

使用 Photoshop 時,也自然可以打開多個畫布平鋪在工作區,即便是處理圖片時也能隨心所欲的來回切換。就連使用 iMovie 簡單處理視頻時,都不用再去頻繁的縮放時間軸了,顯示內容的寬闊使視野一目了然,就如同從 3.5 英寸 iPhone 4s 直接升級到 iPhone 7 Plus 時大屏幕的高分辨率可視範圍帶給視覺體驗的痛快感受。

筆者在體驗過 21.5 英寸和 27 英寸之後,明顯更鍾意屏幕更大的 27 英寸 5K 屏款。當然 4K 分辨率在 21.5 英寸的屏幕上,也是同尺寸屏幕中的頂級表現,相比 27 英寸 5K 款,拋開價格不談,27 英寸 5K 屏自然是更有優勢的。雖然 iMac 在外觀上沒有升級,但是背部弧麵設計,邊框最薄 5mm 的機身裏,嵌入那麼多零件,甚至包含了獨立顯卡,還是不由的去讚歎蘋果的工業設計,這款設計從 2012 年 10 月發布的 iMac 上市至今已經有差不多近 5 年的時間,市麵上至今仍沒有同級別的產品能與其外觀設計相媲美。此外就是桌麵的潔淨程度,隻需要一根電源線,就可以在桌麵上工作,這種極致的簡潔體驗追求,也隻有蘋果才能做到。筆者在簡單的幾天使用體驗中,在對比其他同事的桌麵和自己的桌麵之後,小潔癖心作祟,這種清爽的感覺,一個字描述就是——爽!爽!爽!

新款 iMac 在硬件上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開機時間 5 秒,筆者入座辦公桌,按下電源鍵開機,稍微挪動一下椅子,調整到舒適的坐姿後,iMac 的桌麵已然已經準備好。輸入密碼進入係統就可以打開應用開始工作了。如同 Mac 的休眠功能激活後便可以使用一樣快速便捷。經過此前的測試及跑分的良好性能表現,在日常的工作使用中也無時無刻不在向你反饋,打開 Safari 少於 1 秒,啟動 Pages 等 Work 套件皆少於 1 秒,啟動 iMovie 少於 2 秒,打開 PhotoShop 約 3 秒,Final Cut Pro 啟動約 2 秒,內置原生應用啟動基本已經實現"秒開",第三方大型軟件啟動耗時則稍稍長一點點。同時在後台進行任務切換時,同樣也是極佳的響應速度,暫時還沒有發現任何滯後或卡頓的表現。

在用 iMove 進行簡單的視頻處理時,筆者進行了簡單的視頻渲染導出測試,一段時長 4 分 34 秒的 TCL 原生 4K 四色演示視頻,用 iMovie 略微修改了音軌之後,用默認設置進行導出實測, 21.5 英寸 4K iMac(i5/8G/Redeon Pro 560)導出 4K 分辨率用時 3分 43 秒,27 英寸 5K iMac(i5/8G/Redeon Pro 570)導出 4K 分辨率用時 3 分 43 秒;一段時長 9 分 15 秒的 1080P 延時攝影視頻,用 iMovie 添加 BGM 音軌之後,用默認設置進行導出實測, 21.5 英寸 4K iMac(i5/8G/Redeon Pro 560)導出 1080P 分辨率用時 2 分 07 秒,27 英寸 5K iMac(i5/8G/Redeon Pro 570)導出 1080P 分辨率用時同樣是 2 分 07 秒。兩款 iMac 表現一樣,同時長同分辨率視頻在筆者之前使用的 2015 款 MacBook Pro 上耗時分別是 9 分 13 秒和 4 分 40 秒,在處理 4K 視頻的過程中,MacBook Pro 的風扇狂轉到 6000 轉以上聽到明顯的嘯叫聲,才能將 CPU 溫度控製在 80 攝氏度一下,iMac 渲染 4K 視頻時表現相對溫和不少,觸摸機身背部都未感受到明顯的溫度提升,風扇轉速均未超過 2000 轉,雖然對比的設備是不同類別的,但由硬件性能升級所帶來的使用體驗提升還是顯而易見的。

使用 Photoshop 進行圖片處理的時候,無論是多圖層多分組的大尺寸 PDF 文件,還是上百幀的 GIF 表情包導出,都如某品牌巧克力廣告中所述如同眾享絲滑一般的流暢,很少出現反映滯後和卡頓的現象。當然,目前新款 iMac 出廠默認係統還是 macOS Sierra 10.12.5,待下半年更新到 macOS High Sierra 後係統流暢度能否有現在的表現暫且就不得而知了,但筆者還是較為期待屆時新版 Safari 的表現。

玩遊戲:

雖說我們都知道 Mac 電腦的主要定位從來都不是遊戲,但畢竟 iMac 不同於 Mac Pro,並不是完全的專業定位,再加上 macOS 平台上的遊戲陣容雖不能說多但也肯定不少了,所以使用 iMac 玩玩遊戲,這也沒有什麼不好的。而且,2017 款 iMac 無論是 21.5 英寸版還是 27 英寸版,在配置尤其是顯卡上都有了不小的升級。所以,今年的 iMac 的遊戲性能,其實還是值得我們去看一看的。

正如之前所說,這次參加測試的 iMac 是 21.5 英寸版和 27 英寸版各一台,分別是 21.5 英寸版頂級選擇,擁有 3.4GHz 第七代英特爾 Core i5 處理器、8GB 2400MHz 內存、4GB 顯存 Radeon Pro 560 顯卡,以及 27 英寸版入門選擇,擁有 3.4GHz 第七代英特爾 Core i5 處理器、8GB 2400MHz 內存和 4GB 顯存的 Radeon Pro 570 顯卡。

對比 2015 年款,2017 款 iMac 的進步是非常明顯的。采用新的架構之後,Radeon Pro 500 係列的顯卡進入了桌麵級的範疇。單拿 21.5 英寸的版本來說,2017 款頂配的 Radeon Pro 560 顯卡就比上一代的核顯 Iris Pro Graphics 6200 不知道要高哪去了。同樣的,27 英寸版光說入門選擇,Radeon Pro 570 也明顯優於上一代的移動級顯卡 R9 M380(顯存 2GB)。所以這一次的遊戲評測應該是很有看頭的。

那麼這兩台 iMac 的對比呢?盡管 27 英寸版所用的並不是頂配的 Radeon Pro 580,但從硬指標的對比來看,Radeon Pro 570 的性能仍舊比 Radeon Pro 560 的高出一大截,至少光從浮點運算能力來看,3.6 TFLOPS 的前者要比 1.9 TFLOPS 的後者多近一倍。因此,正好我們也能夠看到 21.5 英寸版 iMac 的頂配和 27 英寸版 iMac 的入門之間有多大的差距。

那麼,接下來就開始遊戲評測吧。本來計劃中有一款《武裝突襲 3》作為一個 CPU 和 GPU 並重的測試,無奈本作對 macOS 的兼容性並不好,隻能作罷。

首先我們從人氣大作開始吧,這裏選用的遊戲是《Dota 2》。那麼, 27 英寸款 iMac 來打頭陣。將畫質選項設為最高之後,基本上幀數能夠維持在 80 左右,非常流暢,而且表現很穩定,明顯能感受到作為人氣大作的良好優化。不過到了打團戰的時候,幀數會有較為明顯的下降,但仍然能夠維持 65 至 70 的幀數。

然而 21.5 英寸版的表現有些讓人意外,同樣的情況下其幀數隻能維持在平均 35 幀,到團戰的時候直接跌到 25 幀。至少就玩《Dota 2》而言,看來這個機型不算是好的選擇。不過還是那句話,適當關閉一些特效,流暢度還是有些保證的。

接下來,我們可以來嚐試一個有趣的遊戲,那就是《群星》。《群星》和"硬件殺手"這樣的稱號雖然完全靠不上邊,但它是一款來自遊戲公司 Paradox 的策略遊戲。懂得的玩家都知道,Paradox 的策略遊戲因為牽涉到大量的運算,經常是很吃 CPU 的。我們這次測試的兩款新機搭載的都同樣是 3.4GHz 的第七代英特爾 Core i5 處理器,所以可以一起測試了。

總的來說,《群星》在新款 iMac 上的表現還是相當不錯的。在畫質全開,並且遊戲采用 1000 顆星係,30 個 AI 對手這種很少有玩家會嚐試的嚇人規模時,遊戲時間流逝速度開到"最快"一檔,遊戲仍然始終保持 60 幀左右。遊戲發展到後期時隨著係統運算量不斷提升,遊戲的卡頓也會漸漸變得明顯,但總的來說還在可接受的範圍,更何況我們一般玩《群星》時也不會使用那麼大的規模來進行遊戲。

最後大家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評測全都是在 2560×1440 的分辨率下進行的,這也是絕大多數遊戲在新版 iMac 上使用的默認設置。盡管 iMac 以 4K 和 5K 分辨率作為賣點,但並不意味著它們適合 4K 或 5K 遊戲。《Dota 2》在使用 4K 以上分辨率後幀數跌至 30 幀 —— 這還是因為它優化好。《群星》在開啟 4K 以上分辨率後幀數直接掉到 17 幀左右,遊戲體驗變得很差。

這個事實其實不會令人感到驚訝,因為即使是到了今天,像新 Titan 這麼強的卡皇,單卡仍然疲於應付 4K 分辨率。27 英寸 iMac 的  Radeon Pro 570 性能比 Nvidia 的 GTX 1060 隻稍強一點,自然我們就不能奢望它的 4K 甚至 5K 體驗了。

不過有那麼一款遊戲倒是值得一提,那就是《地鐵 2033:重製版》。這款遊戲的原版 2010 年推出時就以"硬件殺手"著稱。2014 年重製版發售,帶來了更加複雜的場景和更逼真的光影表現,配置需求也就上了一層樓。

由於《地鐵 2033:重製版》的 Mac 版並不支持分辨率調節,默認就是桌麵使用的分辨率,因此我們隻能在 27 英寸版 iMac 上用 5K,而 21.5 英寸款則用 4K。讓人驚訝的是,前者在 Very High 的畫麵設置下,也能達到一個 35 至 50 的幀數區間,總的來說還算是可以玩。21.5 英寸款在 4K 分辨率下表現則不太好,20 至 30 幀的區間可以說並沒有達到一個基本的流暢。

不過這個例子至少可以說明,隻要遊戲有相應的優化,27 英寸版 iMac 在 5K 分辨率下還是能有一個基本的流暢度的,如果是頂配版體驗肯定會更好。不過,畢竟 5K 遊戲實在是一個困難的課題,要找到合適的遊戲隻能說看緣分。

另外再來說說載入時間和發熱量。因為采用了 Fusion Drive 硬盤和高速內存,遊戲的載入體驗都讓人滿意,玩家不會等待太久。5 秒左右的載入時間並不過分。至於發熱這塊,iMac 的控製很不錯,至少在一段時間的遊戲後後蓋上都隻是微暖,並沒有讓人難受的熱度。

總的來說,27 英寸 iMac 入門款的遊戲性能要高於預期。不僅僅是 1080p 分辨率,它能夠以讓人滿意的流暢幀數應對 2560×1440 分辨率的主流遊戲,甚至高配大作,這點就相當不錯了。雖然 4K 以上的遊戲體驗總體來說並不好,但事實上 2560×1440 的分辨率配合 iMac 優秀的屏幕表現,整體的視覺效果已經相當出彩了。更何況,其實 4K 或 5K 時的遊戲界麵和文字過小,反而不如 2560×1440 時恰到好處。

至於 21.5 英寸版 iMac,因為它的 Radeon Pro 560 和 Radeon Pro 570 相比差距較大,即使是頂配版也不能在遊戲體驗上和 27 英寸款的入門版相提並論。如果想要用它來玩遊戲,避開配置過高的大作和適當的降低特效就是必要的了。

專業 App 的使用體驗

在標配的 2017 版 iMac 上試用了 Final Cut Pro X 和 Adobe Audition 兩個軟件,一個是 Mac 端專業的視頻編輯軟件,來自蘋果本家,另一個則是 Adobe 在收購 Cool Editor Pro 之後推出的多功能音頻處理軟件,相信很多做視頻音頻的朋友對它們都不陌生。

筆者先體驗的是 2017 版 iMac 用 Final Cut Pro X 進行視頻剪輯、合並、特效以及渲染等一係列工作。這款軟件從發售後的反響就是非常吃硬件,至少在老版(2015)iMac 上確實如此,不過更新升級到 Final Cut Pro X 後,從軟件層麵上解決了太吃硬件的問題,現在主要的要求是針對 CPU 和顯卡。

最新版本 Final Cut Pro X 包含進行後期製作所需的一切功能,導入並組織媒體、編輯、添加效果、改善音效、顏色分級以及交付,所有操作都可以在該應用程序中完成。

得益於 Radeon Pro 500 係列圖形處理器和大容量獨立顯存,27 英寸 Retina 5K 屏 iMac 和 21.5 英寸 Retina 4K 屏 iMac 運行 Final Cut Pro X 過程都非常流暢,在此過程中,筆者還保持著 Photoshop、Lightroom 等好幾款軟件的後台運行,為的就是測試 2017 款 iMac 固態硬盤的性能,事實證明它們很好地經受住了考驗。當然,酷睿 i7/i5 處理器 Turbo Boost 技術加持也不可忽視。

嚐試導入了索尼 A7SII 拍攝的 4K 超清視頻,速度還是蠻不錯的,27 英寸和 21.5 英寸 iMac 之間在處理速度上差別比較小,不過這裏要特別讚一下 27 英寸的工作站式 iMac,寬裕的屏幕空間帶來了幾乎無顧忌無束縛的工作窗口排布,Final Cut Pro X 標準的項目窗口及大小可變的雙監視器窗口跟 27 寸大屏簡直相得益彰,時間線的瀏覽包括其他點選切換操作也更為便利了,感覺十分的舒爽,在這樣一塊屏幕上做視頻,讓工作儼然變成一種享受。

官方宣稱 2017 款 iMac 最多可支持達 5 個 4K 全分辨率視頻流編輯多機位項目,從單純運行上這絕對沒問題,唯一存在問題可能在於存儲空間上,畢竟大家知道 4K 視頻渲染真的要做起來的話那可能就是按 T 計算的了,刨開這一點,2017 款 iMac 在高清視頻編輯的讀取速度、處理速度和渲染速度都令人滿意,全程無太過明顯的滯後,沒有出現頓卡。

大家不要忘記了,這還是 VR 視頻首次在 iMac 係的亮相,在 macOS High Sierra 10.13 下,我們將有機會在專業軟件中直接編輯 360 度視頻,還可以創建精彩的 3D VR 內容,可是說是蘋果首個邁入 VR 編輯時代的工作站(官方推薦使用配備 Radeon Pro 580 圖形處理器的 27 英寸 iMac 進行 3D VR 內容創作),可惜條件所限暫時還沒能實驗全景視頻和 VR 視頻,有機會的話等到 macOS High Sierra 正式推送,並且軟件也有了相應的更新優化之後,我們再來試一試這把炫酷。

接下來是 Adobe Audition CC 2017,Adobe Audition 這款軟件就是原本的 Cool Edit Pro 被 Adobe 全方位加強後推出的版本,是非常強大的音頻軟件,有多音軌、波形和光譜顯示等豐富的工具集,可以對音頻內容進行混音、編輯和創建,無論是音頻修整還是製作精美混音它都能勝任。

實際上在 2017 款 iMac 上運行 Adobe Audition 非常遊刃有餘,不管是錄製音樂還是為視頻做後期配音都很輕鬆,筆者使出玩壞 Au 的勁兒包括同時開啟多軌錄音,20+音軌的花式拖拽和拉動,音軌切割合並,聲音采樣,降噪,單獨音頻和多個音軌的效果器控製等等都試了一遍,感受是單個音頻波形的讀取速度非常快,無論是降噪還是調音的預覽都是秒開,相當驚人。即便是多個音軌的混縮也基本無需等待時間,聲音細節還原細致,再加上寬裕的工作窗口,編輯流程輕鬆順暢,節省了很多等待時間,大大加快了效率,體驗相當不錯。

最後筆者還試了一下 Mac 端的字幕軟件 AcrTime Pro 和 Aegisub,前者測試視頻壓製的速度和成品畫質,後者主要用來製作帶特效的 ASS 的。

Aeg 的視頻載入速度向來是出了名的慢,這裏載入的是 1.3G 1920x1080p 視頻,用時不到 10 秒鍾,已經非常可以了。然後載入以前做的 ASS 特效字幕,再配一首正經的歌曲,得到一個相當非主流的實景 MV(大誤)。單純做字幕特效對硬件沒有太多要求,Aeg 在高端設備上的表現也很整齊,全程流暢無遲滯。接下來就看字幕壓製了。

字幕壓製換 AcrTime Pro 進行,這個軟件需要安裝 Apple 提供的 JAVA 6 才能運行,注意它與 Oracle 發布的 JAVA 環境不兼容,安裝的過程頗為麻煩,不過這個軟件自帶字幕壓製,彌補了大部分字幕軟件沒有壓製功能的缺陷。所謂字幕壓製其實就是將字幕變成畫麵的一部分,並且一直保持壓製時的視覺效果,在不同設備、不同播放器所呈現的效果始終一致。由於字幕加入了畫麵,畫麵就產生了變化,所以需要對視頻進行重新編碼。

帶特效的 ASS 字幕加高清視頻壓製對很多字幕組小夥伴的電腦是一項挑戰,因為壓片的過程本身很吃 CPU,所以我們順便試試用 2017 款 iMac 進行字幕壓製的效果如何。Arctime Pro 采用的 FFmpeg+x264/x265 視頻編碼方案,本身在畫質和編碼速度等方麵就做得不錯,筆者分別嚐試了 H.264 和 H.265 壓製,輸出格式為 1080p MP4,音頻為 AAC 編碼,用較慢速度解析,成片質量和字幕效果表現令人滿意。

此外選用高級壓製模式,分別進行 ProRes 編碼的視頻,DNxHD、DNxHR 編碼的視頻壓製,以及 MOV、TS、FLV、MKV 封裝,在軟件硬件的配合下,同樣非常流暢,導出畫質基本達到原畫水平。這證明 2017 兩款 iMac 不僅能完全發揮專業軟件的性能,而且還能讓一些普通或者老牌軟件發揮更加穩定,帶動更好的軟件效果。

其他方麵的更新

新 iMac 配備了多個多標準的端口。三款新 iMac 的機身背後都標配兩個 Thunderbolt 3 (USB-C)端口,數據傳輸速度最高可達 40Gb/s,是上一代端口 Thunderbolt 2 的兩倍速度。Thunderbolt 3 視頻輸出和連接顯示屏的帶寬是 Thunderbolt 2 的兩倍,可以連接兩台 4K 顯示屏或一台 5K 顯示屏。

除此之外,機身背後還配備了四個 USB 3.0 端口,和一個 SD 卡槽,可以滿足基本的需求,不需要額外添加轉換器。

此次發布會還推出了新的 Magic Keyboard。新版的鍵盤增加了數字小鍵盤。但隨機附帶的鍵盤仍然是沒有數字小鍵盤的 Magic Keyboard,中國區銷售的 iMac 附帶的是適用於中文拚音的鍵盤。隨機附帶還有更流暢的 Magic Mouse 2。

總結

看完我們的評測,有人可能會糾結,新款 iMac 那麼強大,那 iMac Pro 不是更強大嗎,我需要等 iMac Pro 再入手嗎?雖說 iMac Pro 的性能要比標準 iMac 強大很多,但標準 iMac 在很多方麵都是有可比性的。而且根據 iFixit 對新開 iMac 的拆解發現,21.5 英寸 iMac 可更換 CPU 和升級內存,這也給新 iMac 增加了優勢。

如果你的 iMac 是 2015 年款的,運行 MacOS High Sierra 仍很流暢,倒不需要升級,但是 2017 年的 iMac 對那些還在用著 2015 年以前的機型的用戶來說是一次更新的好機會。

訪問:

蘋果在線商店(中國)

相關文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