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2017年9月18日星期一

國片誌05 | 國產電影真的有“武俠傳統”嗎?

純國產武俠片是否具備獨特風格與傳統?


麵對港產武俠"霸權",我們曾如何"抵抗"?


最有可能開宗立派之人,為何又生不逢時?


下文,將嚐試為您解開謎團。


三年前,《繡春刀》上映,獲得極高口碑,人們稱讚其是"國產武俠片中難得的佳作"。


三年後的今天,《繡春刀2:修羅戰場》如約而至。我們期待它延續水準的同時,難免會引發一些思考。


《繡春刀》劇照


評論中,稱《繡春刀》係列創立了國產武俠新風格。這樣講,真的準確嗎?


"武俠片"我們熟識,也明了"中國武俠"的意義,可"國產武俠"到底應該怎麼界定,又有怎樣的曆史呢?


想辯明道理,還需從本源說起。返本溯源之前,我們先明確界限。


文中所討論的國產武俠片,僅指完全由內地製片機構籌拍的武俠電影,任何引進的華語片以及合拍片,皆不屬於此範疇。


談論電影時提到"國產",人們本能地就會想起"港產"。


想在武俠片領域談清楚任何話題,這"港產"二字都是無法回避的高山。


在港產"霸權"下生存



"人活這一世,能耐還在其次。有的成了麵子,有的成了裏子,都是時勢使然。" 


《一代宗師》裏這句話,說的不僅是人生,套用到電影產業上,同樣適用。


港產武俠片幾十年來獨領風騷,蔚為壯觀。能成此偉業,不敢說"能耐在其次",但"時勢使然"絕對是關鍵因素。


大曆史中的電影命運


1905年,中國電影誕生。發展之初,並未出現"國、港"之分。


那時的香港電影規模極小,完全無法與上海以及整個內地的製片體量相提並論。


因此,在1949年之前,"中國電影"與"國產電影"的概念基本上是重合的。


在這個勃發的階段,武俠片是中國電影最早形成規模的類型之一。


影片《師父》中,"重拍"的《火燒紅蓮寺》畫麵。


《火燒紅蓮寺》的大名,人們多有耳聞,它是武俠片初期的裏程碑。然而,"紅蓮寺"卻並非武俠片的發端。


在此之前,各個公司已經對電影中的武打、動作元素十分重視,類似《女俠李飛飛》(1925)《山東馬永貞》(1927)等一係列影片,引領風氣之先。


1928年的《火燒紅蓮寺》正是在這種風氣的基礎上,融入神怪元素,從而一炮而紅。


之後,"紅蓮寺"續集連拍17部,且效仿者甚眾,真正奠定了"神怪武俠"的潮流。


因此,在國產武俠片是否有自己風格的問題上,至少初期的"神怪武俠流"是確鑿無疑的。


《中華兒女》劇照。抗戰時期的電影多為救亡題材。


電影很難改變世界,改變世界的是戰爭和政治。


抗日戰爭爆發,中國電影在成長初期就遭受重創。產量劇減,製片條件驟降,武俠片也難逃厄運。


剛剛取得的成就幾乎歸零,迎來的是一個"武俠空窗期",而雪上加霜的是,這個空窗期竟然長達二十年。


八年抗戰之後,國內仍然局勢紛雜,電影界的恢複也僅是小有起色。直到49年新中國成立,才真正給華語影壇確立了新的格局。


武俠片自1949年始,真正出現地域分野。


毛澤東接見電影工作者


因宣傳導向與物質條件等原因,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內地並未拍攝過嚴格意義上的武俠電影。


武俠片的根脈也因此轉向了香港。


這邊廂是三十年的武俠片空白,而另一邊卻是香港武俠電影"霸權"的奠基。


港式武俠之開宗立派


亂世低穀之後必有穩定與反彈。武俠片發展的黃金時代,降臨到了"東方之珠"。


關德興


50年代,關德興先生的"黃飛鴻"係列是武俠片王者。


他一生共出演約99部"黃飛鴻電影",被看作是武俠世界裏的第一位偶像明星。


張徹(左),胡金銓(右)


60年代,邵氏武俠片異軍突起。"兩大王牌"齊獻佳作,開辟新局麵。


胡金銓的《大醉俠》風格獨特,將武俠片引向一條新路。其在美學上的探索,至今影響著華語影壇。


張徹的《獨臂刀》當年票房大捷,之後同類影片開花結果,培養明星無數,商業領域所向披靡。


《精武門》劇照,李小龍。


70年代,李小龍成為最耀眼的明星。


他自美國回港拍攝的《唐山大兄》和《精武門》橫掃影壇。


雖然英年早逝,但他的影響力至今不滅,無數人仍將其視為終極偶像。


他的作品也直接引導著影壇風向,之前流行的古裝劍俠片漸漸被功夫片所取代。


成龍以及"七小福"也借李小龍的東風開始嶄露頭角。


楚原(右)與李小龍


另一邊,邵氏則又添楚原一位大將。多部改編自古龍小說的影片,繼續豐富著武俠片類型。


除此之外,還有長城、鳳凰、電懋等多家電影公司在1949年之後堅持武俠片創作,同樣屢有佳作問世。


至此,香港武俠片真正走上了高峰。無論是數量、質量還是種類豐富程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背靠"大樹"·從零開始


改革開放之後,武俠片在內地漫長的缺席終於結束。


各製片廠開始籌拍武俠題材,如日中天的香港也在尋求與大陸的合作。


當年"紅蓮寺"的輝煌太過遙遠,又剛剛結束了近半個世紀的停滯,"國產武俠片"完全處於從零開始的狀態。


這種發軔又背靠香港這棵"大樹",難免就有很多被動的情況。


《少林寺》劇照


《少林寺》為無數內地觀眾做了武俠片啟蒙。可它並不是一部"國產片"。


影片由香港長城電影公司投拍,除使用內地演員、內地取景之外,完全是一部港產電影。


陸港兩地製作能力的落差,造就出這種非典型的"合拍片"。而這種差距,並未因內地的開放而迅速縮小,反而有越拉越大的趨勢。


《龍少爺》(1982)劇照


80年代,成龍迅速崛起,香港武俠功夫類影片又發展到了新的階段。


反觀內地,受各類條件的限製,其進步的速度遠遠不及香港的成熟體係。


麵對這樣的困局,像《少林寺》一般,大力發展合拍,是明智之舉。


香港團隊負責製作,內地提供場景和演員,這樣的模式一直延續到20世紀末。


《木棉袈裟》海報


80年代的《木棉袈裟》《南北少林》《海市蜃樓》,90年代李連傑主演的"黃飛鴻"和"方世玉"相關影片均是合拍而成。


這樣的結合方式,"間接地"令內地觀眾欣賞到"香港武打片"。過足戲癮的同時,人們的口味也越吊越高。


合拍片興起,無形中給純國產武俠製造了困難。


本就是白手起家、技不如人,強大的鄰居還在家門口贏得了觀眾。內地武俠片作者的日子,實在是不好過。


困境中摸索前行


麵對一片空白,困難是客觀存在的,但反過來說,這也是巨大的機遇。


能在逆境中迎難而上,把握住時勢的,都是真正的勇士。


國產武俠片拓荒者


與艱難的形勢相反,新中國第一部武俠片亮相後,獲得的卻是史詩級的轟動。


1905全網獨播 《神秘的大佛》


1980年,《神秘的大佛》上映。


這是國人幾十年來看到的第一部武俠動作類影片,一時間,萬人空巷,據說累計票房達億元。


在平均票價兩毛五的年代,達到億元票房,換算至今天,會是一個不可想象的數字,其商業上的成功無需多言。


張華勳與愛子張楊


影片導演是張華勳,也許年輕的朋友並不認識他。可提到他的愛子,也許會有更多人知曉。


張先生的兒子,就是最近口碑爆棚的影片《岡仁波齊》的導演——張楊。


張楊屢有佳作問世,而其父當年也絕不遜色。


作為新中國武俠片的"始作俑者",那份氣魄和奮鬥精神,令人敬佩。



從張華勳先生的口述,也可看出當時條件的艱苦。


硬件配備不足,就連膠片和攝影機都需要自己協調。"軟件"幾乎為零,沒有任何動作戲拍攝經驗,現場全靠試探與摸索。


即便是這樣,影片的主創們還是憑一口氣堅持下來,最終完成了一部劃時代的作品。


《神秘的大佛》劇照


現在看來,《神秘的大佛》這部開山之作,其實已經蘊含了很多後續作品的製作特性。


啟用專業武術運動員做武指或直接出演。《神秘的大佛》的武指是當年在武術界與李連傑齊名的趙長軍。


不過度炫耀、剝削功夫場景,重視影片情節的完整度和戲劇性。


試圖發揮國內自然景觀的優勢,在視覺上彌補動作戲的不足。


隨後問世的國產武俠片,大多具有這樣的特點。張華勳先生打響第一槍,後續的開拓者奮勇向前。


《黃河大俠》海報


整個80年代,除張華勳之外,還有孫沙、張子恩以及李文化等導演相繼拍攝出多部武俠電影。


其中,《神鞭》《黃河大俠》《武林誌》等影片至今被影迷傳誦。


隻是,開拓期的短暫成功並不能掩飾這些影片的問題。


動作設計單調,精彩程度不足。娛樂性缺乏,商業競爭力較低。合拍片形成規模之後,這些弊端更加顯露無遺。


同時,香港武俠片帶來的"地緣壓迫"有增無減。


國內的武術人才被香港吸收,內地與香港的技術交流仍然較少,難有提升的渠道。


李連傑是繼成龍後又一位動作巨星


港產武俠已發展到流派不斷湧現的成熟階段,而我們卻還處在一個動作風格千篇一律的時期。


如今看來,作為一次新的出發,80年代國產武俠片的曆史意義不可磨滅,也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但他們並未形成自己的特色。


從風格與傳統上講,這批影片還無法與當年"紅蓮寺"的"神怪流"相比擬。


"何平風格"也許是一場誤會


探討武俠片曆史與傳承,其實回顧的是風格。有風格,才能獨立於世,經過時代滌蕩,化為傳統。


國產武俠片經過80年代的恢複期,也"蹣跚"著開始了風格化嚐試。


《雙旗鎮刀客》海報


1991年,何平導演的《雙旗鎮刀客》上映。


影片動作風格明顯區別於其他國產武俠片。


沒有繁複的打鬥過程,以"一擊致命",纖毫分勝負的方式組織動作戲。其西部黃沙的背景和探究人性的主題也獨具特色。


橫向比較,《雙旗鎮刀客》確實是一次風格化嚐試,讓國產武俠片有了再次樹立旗幟的可能。


然而不同的片種有不同的命運。這種作者性極強的武俠片並不受大眾喜愛。商業性不足,導致其很難延續。


更為關鍵的是,《雙旗鎮刀客》風格的出現,很可能並不是創作者的直接意願。也就是說,何平導演也許從未想過要在"武俠片"領域推陳出新。


《雙旗鎮刀客》的某些鏡頭酷似西部片


首先,《雙旗鎮刀客》拍攝條件一般,極簡的動作設計與客觀情況不無關係。


其次,影片背景以及運鏡、剪輯的方式都與"西部片"極為相似。


何平的初衷,明顯是想做"中式西部片",對"打戲"的興趣本就不大。


另外,從何平後續的作品來看,也能印證這個猜測。


之後,他隻有一部《日光峽穀》延續了《雙旗鎮刀客》的動作風格,還是一部合拍片。而幾年後拍攝的《天地英雄》,則已開始使用香港武指。


可見,他對動作戲並沒有太多堅持和創造。


何平


武俠片風格的確立,關鍵在於"打戲"的新意。沒有改造"打戲"的意願,"流派"也就無從談起。


因此,何平的《雙旗鎮刀客》等作品是對國產武俠片的一次獨特嚐試,可惜因創作意圖和影片體量等原因,也僅止於嚐試,並未真正確立為一種風格。


97之後,香港電影連年下滑,可國產武俠片卻也沒有能力迎頭趕上。


"港式武俠"對內地的影響和滲透已經根深蒂固。


即便是今天,大陸市場已占絕對統治力,可我們的武俠片卻仍然是"港式內核"雄霸江湖。


直到最近這六七年,才出現一位人物,讓國產武俠片的"自主創新",有了一絲希望。


生不逢時的獨苗


徐浩峰在《箭士柳白猿》片場


此人就是徐浩峰。


迄今,他導演的三部作品皆是武俠片,且風格獨特,史無前例。


一顆新星冉冉升起,可他麵前的道路卻並不平坦。


為什麼是他?


為什麼說徐浩峰最有可能是"開宗立派"之人?其實這取決於他本人的特點。


徐浩峰在《師父》片場


徐浩峰可能是當今絕無僅有的導演和武指兼任的創作者。


請注意,這裏說到的兼任,不包括常見的優秀武指直接牽頭任導演的情況。


武指做導演,"打戲"精彩,但"文戲"往往出問題。而動作指導的高度專業性,又令其他工種幾乎不可能轉做武指。


所以,像徐浩峰這樣既有電影抱負且編導一肩挑,又具備武指能力的影人,實在是獨步江湖。


從目前問世的三部作品來看,他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且進步明顯。


《倭寇的蹤跡》劇照


《倭寇的蹤跡》問世時,反響不大。


觀眾看慣了港式動作的精彩紛呈,突然有部電影反其道而行,一時無法接受,並且此片整體水準也相對一般。


人們隻是偶有聽說,一位"怪人"拍了一部"奇怪"的武俠片。


《箭士柳白猿》劇照


《箭士柳白猿》的命運十分波折。


2012年即已完成後期製作,隨後影片因商業性不足等原因未能登錄院線。


直到2016年,徐浩峰攜《一代宗師》編劇的大名以及新作《師父》的餘威,才換來《箭士柳白猿》的公映機會。


對比前作,《箭士柳白猿》的動作戲保持了原有風格,且精彩程度更高。導演對影片的把控也更加成熟。


由於是在《師父》之後亮相,觀眾對《箭士柳白猿》的動作戲也更能接受。


《師父》劇照


《師父》是目前徐浩峰的最佳作品。


能看出他在影片中對商業性的平衡,也更加照顧情節的戲劇性。片中對各類兵器的展示,對民國武行的"揭秘",都極具吸引力。


徐浩峰的武俠風格於本片得到透徹展現。


他對江湖掌故的積澱,他個人的武術造詣,他在武俠片上的抱負,均蘊含在這部作品中。


徐浩峰憑《師父》獲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


所有作品均自編自導,自任武指。拍自己的小說,打自己的動作。


從這一點來看,徐浩峰也許是武俠片史上前所未有的存在。


所以,他就是國產武俠片那棵"獨苗"。


隻是禾苗雖壯,時令卻不佳。徐浩峰所處的時代,讓他的前程並非一片光明。


為何生不逢時?


人生沒有如果。我們不能去假設徐浩峰早生多少年,去臆想那會有怎樣的不同。


現實是,在他當導演的今天,武俠片早就走過了巔峰。


"天下第一武指"袁和平,他引領著香港動作指導"走出去"的風潮。


拋開國產武俠片的"困局"不談,香港引領的武俠動作電影也早已風光不再。


70年代是港產武俠的頂點,產量近千部。到80年代,雖然成龍等巨星已扛起大梁,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呈下滑趨勢,從千部降至200餘部。市場之殘酷可見一斑。


90年代,港片更是整體走低。直到21世紀開始,轉戰大陸市場,才出現某些轉機。可這種轉機,也不再是純武俠片的回勇。


之前的武俠、功夫等類型片,想單獨成片已不再容易,漸漸變為很多其他新式類型片的基礎元素。


如今,香港武指幾乎承包了全世界三分之二商業電影的動作戲,就是這一潮流的具體表現。


與此同時,市場上真正成功的武俠片也越來越稀有。目前,一個"純武俠"的項目,已經很難找到稱心如意的投資。


觀眾的口味也越來越刁,再也不是匱乏時,那"武打片"通吃的年代了。


徐浩峰新片《刀背藏身》


徐浩峰麵對的就是這樣的環境。


當年,武俠片永遠在影壇最前排。如今,徐的《師父》雖質量上乘,卻幾乎拿不到什麼排片,票房勉勉強強過了五千萬,隻能在小圈子裏傳誦口碑。


純粹的武俠片已經徹底變為華語影壇的一個"小類型"。


徐浩峰


好在徐浩峰還年富力強,創作能力又自成一派,堅持拍戲,埋首耕耘即可,待多年後"掛印"之時再定論不遲。


至於潮流風向,誰都無法準確預測。一覺醒來,又變回武俠片"坐莊"也未可知。


在國產武俠片發展曆程中,徐浩峰是最有可能自立門戶的人。從目前的三部電影來看,他已經有了明晰的風格傾向,能否真正書寫曆史,還要看之後的作品。



現在來回答篇首的問題。


《繡春刀》係列確實是國產武俠片的優秀作品,但是它並未創立一種風格。


《繡春刀2:修羅戰場》海報


影片動作戲偏寫實,沿襲了近來"港式武指"追求的"格鬥風"。動作指導桑林雖是內地武術運動員出身,但"武指業務"師從元奎,屬於港式一脈。


《繡春刀》係列其實是"港式夾心"般的國產武俠電影。



國產武俠片在電影誕生初期曾有過"神怪風格"的傳統。


之後,經曆戰亂與時局動蕩,產生了20年的"空窗期"。新中國成立後,因宣傳導向原因,又經曆了30年的空白。


80年代恢複後,港產武俠已一統天下,在地緣壓迫下生存的國產武俠奮力前行,但並未產生真正的流派與風格。


直到近幾年,徐浩峰的作品問世,才真正有了"開宗立派"的希望。然而,是否能夠真正改變曆史,還需時間的檢驗。


這就是國產武俠片的發展曆程。


國產電影真的有"武俠傳統"嗎?


拋開"遠祖時期"的"神怪武俠"不論,近代以來,國產武俠片仍未形成自己的風格,"傳統"二字也就無從談起了。


好消息是,我們已經看到了希望,隻是需要等其慢慢沉澱。


武俠片不會消亡。式微也好,壯大也罷,它定會代代相傳。


有燈就有人

有人,就有改寫曆史的希望


往期回顧


國片誌04 | 這位春晚"逆子",曾是叱吒影壇的喜劇之王


國片誌03 | 傳說中的"北京三部曲"您看過嗎?它還原了九十年代的帝都


國片誌02 | 從1997至2017,這個人和他的作品,就是一部回歸後的香港電影史


國片誌01| 九年過去了,它依然是最刺激、最抓人的主旋律電影


相關文章
活久見!《英雄聯盟》有望出大電影2017年07月29日
聲優COS,最服的還是他2017年07月29日
李劍青首場個人作品音樂會:在時隔多年之後,這顆果實終於落地了!2017年07月29日
FIRST電影論壇:婁燁和貝拉•塔爾談另類電影教育2017年07月29日
《保利藝術夢想家》7月29日播出預告2017年07月29日
她把你們的男神都睡了 最後挑了一個最嫩的嫁了2017年07月29日
愛你就要打死你的周冬雨,張一山是怎麼把持住的?2017年07月29日
燃情夏日 | 300位國民美少女角逐人氣王,是什麼讓粉絲瘋狂?2017年07月29日
昆汀電影裏最性感的,是它2017年07月29日
《建軍大業》應援方案熱辣出爐,隊伍站對,尖叫不累!2017年07月29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