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2017年9月19日星期二

關乎14億中國人吃飯問題,經過十多年談判,美國大米要出口中國了,中國農業的未來在哪裏?



來源:華爾街見聞(微信ID:wallstreetcn),作者:陶旖潔。更多精彩資訊請登陸wallstreetcn.com,或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7月20日,在經過了十多年的談判後,中國首次允許美國向中國出口大米。


7月13日,中美簽署了史上數量次大的大豆進口合同,中國企業將從美國進口1253萬噸大豆。


美國看上的,是中國大量的農產品進口量,而對於中國來說,這又讓我們回到了那個尷尬的問題:為什麼中國努力了這麼多年來實現糧食自給自足,進口量卻還是一直在擴大?


Q1

 

美國在縮小對華逆差的過程中,為什麼先選中了糧食?


美國是農業大國、中國有著廣泛的需求,而中美此前尚有較大的開拓空間。


美國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國,而中國是大型糧食進口國。美國農業部提到,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米生產國,但隨著消費量增加,2013年以後成為最大進口國。中國2016年的大米進口量被認為達到約500萬噸。


與此同時,中國還有相當一部分市場未對美國開放——不過,這些都在百日貿易協定的推進過程中出現了改變:美國牛肉返華,中國同意擴大進口美國乳製品,大米,現在也得以進入中國。


Q2


中國自身的糧食供給狀況如何?


在過去總產量不足的背景下,中國希望提高國內主糧的產量,實現主食的自給自足。這是中國的政策目標。


而糧食產量也的確實現了逐年增長。2015年,中國實現了糧食生產的"十二連增"。


但出現了一個尷尬的狀況:糧食的自給率在下降。從統計局對"十三五"期間的糧食產量和消費量的預測來看:


數據來源:統計局


中國玉米、小麥和大米的進口量都在翻倍增長。而大豆需求更是在過去的十數年間激增,使得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貿易國和消費國。


正如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談及農業供給側改革時指出的,新形勢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


Q3

 

中國進口的糧食作物,都用來彌補哪裏的缺口了?


口糧?未必。


統計局的預測還提到,"十三五"期間,口糧消費保持基本穩定,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持續增加。飼料糧將會繼續成為我國糧食需求增長的主體,工業用糧的需求仍將迅速擴張。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批準進口的轉基因作物中,幾乎盡數用於加工原料,不用於商業化種植,其中包括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甜菜等。


去年進口量創下新高的大豆便是畜禽飼料的代表之一,大豆飼料能讓豬、雞迅速增肥。在中國飼料用糧的增長推動之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貿易國和消費國。


大連商品交易所的豆粕期權也成為了目前,全球交易量最大的農產品期貨合約。


Q4

 

那麼,中國的糧業困境到底是什麼?


政府糧倉爆滿,進口依舊增長。這是目前中國麵臨的糧食困境。


糧食供給依舊承壓,消費升級導致本土商品不能滿足需求,以及國內糧價相對高企導致本土農作物競爭力下降,是最關鍵的三個原因。


Q5

 

為什麼產量連年增長,卻說糧食供給依舊承壓?


影響糧食供給的,有三方麵:農村人口,耕地麵積,技術進步。


首先來看農村人口。城鎮化的推進毫無疑問削減了農村人口,統計局數據顯示,1996修訂城鎮化數據以來,鄉村人口數目和占比均持續下滑。


數據來源:統計局


然而,另一項關於鄉村從業人員的統計數據則在逐年增長。但該項數據自2012年後沒有繼續更新。


數據來源:統計局


接下來來看耕地麵積。2001年以來,全國耕地在不斷減少。2007年起,在"十一五"規劃的要求下,農村土地整治在全國展開,要求加大基本農田建設和土地整理複墾開發力度,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


數據來源:國土資源部


2009年,受到調查標準、技術方法的改進和農村稅費政策調整等因素影響,耕地麵積多出了約2億畝。但"多出的耕地有相當部分需要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和休耕,有相當數量受汙染不宜耕種,還有一定數量因表土層破壞、地下水超采等已影響耕種",耕地保護形勢依然嚴峻。


2009年以來,耕地麵積依然在持續下降。


數據來源:國土資源部


鄉村人口和耕地麵積都相對不樂觀,那麼,技術便成為了影響糧食產量關鍵的因素:中國需要在耕地流失的情況下,進一步提高耕種效率,並減少耕地流失。


中國也的確加大了技術層麵的投入,包括解決人力不足的農業機械化,水利建設資金的擴大,以及能精準預測天氣、評估土地來提高生產效率的農業大數據。


但有一件事情,是現階段的中國尚未、也不敢廣泛應用開來的,無論是出於安全方麵的考慮,或是保護本土農業,還是輿論的壓力,部分經生物工程改良的動植物品種,都無法在中國實現其在美國推高糧食產量的能力。


Q6

 

為什麼說中國本土農作物競爭力下降?


出於保護農民利益、鼓勵主糧種植的目的,國家曾經一度不斷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


產量由此上去了,但同時,農民增產的大部分糧食亦由此並未流向市場,隻是去到了政府的庫存。


庫存爆滿帶來了各方麵的問題。一方麵,以玉米為例,囤積過久的玉米陳糧正被鼓勵用於工業用糧,成為乙醇等生物燃料的生產來源;另一方麵,以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價格為代表的"政策價"替代了正常的市場價格,進一步影響糧食生產。


國內糧價相對國際高企,而消費者在本土產品和進口產品中本就有所偏好,再加上價格方麵的優勢,便構成了人民日報提到的"國外低價農產品進來了,國內競爭力跟不上"。


Q7

 

中國農業的未來會在哪裏?


農村人口減少,耕地不斷流失,正如前文所言,技術才是最關鍵的,帶領中國逐漸走出糧食困境的因素。


而農業大數據,可能會是這中受益最為明顯的領域。


首先,先不考慮應用的問題,對農業科學家來說,數據庫的建立,將使得通過基因工程來修飾獲得更優性能作物的過程更為便捷。


第二方麵,衛星攝影、傳感器監測、無人機的定時巡邏等也能解放部分人力,提高耕種效率。新式農民得以更方便地知道明天是否會下雨、植物是否缺水、土壤是否富營養、哪裏出現了蟲災等。


順著供應鏈再往下,大數據還能幫助供應商及時獲取各環節的數據:從運輸過程中冷鏈物流的溫度,到倉庫和零售店的庫存水平,整個生產到銷售過程的透明化都得到大大提升。


參考資料:

USDA: U.S., China Sign Historic Agreement to Provide Market Access for U.S. Rice Exports

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11)》

國土資源部:《中國國土資源公報》

人民日報:《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怎麼看怎麼幹》

統計局:《2015.03:我國糧食供求及"十三五"時期趨勢預測》 



轉載請回複 授權 查看須知


新媒體總監 位宇祥

華爾街見聞官方微信(ID:wallstreetcn)

喜歡此文,歡迎轉發點讚支持見聞君

相關文章
"在一起"後絕不是隻能進不能退2017年07月27日
【教程】如何正確使用和維護電池?手機、相機、筆記本通用2017年07月27日
孫正義最新預言:巨變即將到來,感覺睡覺都是浪費時間2017年07月27日
【CHRC分享活動】20170802-北京-管理培訓生招募與培養論壇2017年07月27日
沈從文:李白的胡子應該是翹翹的!2017年07月27日
國際奧賽再現黑馬,不過我更關心韓國數學課和中國到底有何不同?2017年07月27日
蒙牛、旺旺、可口可樂集團要做同一款產品!到底誰能贏?2017年07月27日
"我愛生活,我愛加班"2017年07月27日
好久好久沒看過這麼好的懸疑片了2017年07月27日
重回侏羅紀,你能跑贏霸王龍嗎?2017年07月27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