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由高曉鬆創作、楊宗緯演唱的《越過山丘》首發,以這樣一種方式,致敬華語樂壇的音樂教父李宗盛,因為7月19日,恰恰是李宗盛的59周歲生日,曾經感動我們少年、青春和中年的大叔,轉眼間即將進入耳順之年。
誰唱他的歌就容易被他"附體"
李宗盛為他人的創作,基本上有兩條主線,一條是以《我是一隻小小鳥》為代表的"凡人歌"係列,說的都是平凡人的煩惱、焦慮、勵誌等等情緒。另一條就是以《愛的代價》、《領悟》、《當愛已成往事》、《陰天》為代表的情歌路線,後者不僅讓李宗盛成為華語樂壇的情歌教父,還因為多數作品都交給女歌手演繹,從而被戲稱為"婦女之友"。
雖然更多是一個職業的詞曲創作人,但和林夕、黃偉文這些定製詞家不同,李宗盛的每首歌曲,依然還是傾注於個人的感情,而不是僅僅隻當成一個作品、甚至產品去對待。不要說《當愛已成往事》、《傷痕》、《夜太黑》、《愛的代價》、《因為寂寞》這些歌曲,因為創作的對象曾經有戀愛糾葛,所以代入感特別強。就算是《陰天》、《領悟》、《飄洋過海來看你》、《這樣愛你對不對》這樣和歌手沒有感情關聯的作品,李宗盛同樣寫出了親曆親為的感覺。
如今的歌壇,確實已經很少再有李宗盛這樣的創作者了,有的更多是一種加工定製和批量兼營,或者用高度的模式化去創作一首又一首命題作品。而像李宗盛這樣在每首作品裏,都用直覺的方式完成情緒的塑造,也許以後還會有,但至少如今已經鮮見。
當然,李宗盛這種個性化的強勢,也有一定的"弊端",那就是會導致演唱他作品的歌手,容易被李宗盛附體。最典型如楊宗緯的《原色》專輯,無論是斷句還是嘶啞的處理,竟然都是一股熟悉的李宗盛味道,對於唱李宗盛作品的歌手來講,這也算是幸福的煩惱吧。
養成係音樂人李宗盛
除了詞曲作者,李宗盛另一個身份就是歌手,雖然他其實隻出過三張完整的創作專輯,其它作品隻是散見於各種的合輯,以及"縱貫線"、《我(們)就是這樣》(與盧冠廷合作)等專輯中,但將這一係列的作品,以時間軸的形式進行重新梳理,你就會發現這不僅是李宗盛的個人創作年表,更是他的人生履曆。
像早期的《如果你要離去》,就是一個大男孩麵對失戀時,最直白的自言自語,沒有什麼技巧可言,也不像後來的作品那樣細膩有層次。《一個人》也是年輕人迷惘無助時的最佳寫照,那種自虐也隻有年少輕狂才能幹得出來。
寫給後來"魔岩文化"負責人張培仁的《和自己賽跑的人》,既是一首勵誌歌,也道出了李宗盛早年草根的出身背景,那種沒有贏在起跑線,卻奮起直追的自我加油。而像羅大佑這樣出身世家的音樂人,顯然就不會有這樣的作品,關鍵是因為不可能有這樣的經曆。
而《忙與盲》、《我的未來,我的家,我的妻》、《希望》、《最近比較煩》等作品,再結合《我是一隻小小鳥》等為其他歌手創作的作品,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一大批歌曲,其實也很好地記錄下李宗盛中年的不同階段。從開始成為華語樂壇的一線音樂人,娶妻生子,未來光明,再到出現情感、事業起伏時的中年危機,這個高潮迭起的階段,不僅是李宗盛所經曆的,其實何嚐不是平凡人都會經曆的過程。
從"縱貫線"開始複出,並寫下《給自己寫的歌》之後,李宗盛雖然在音樂事業上,一定程度複出了,但從心境上來講,卻是在進與退之間,更選擇了退。無論是《給自己寫的歌》還是《山丘》,都是以一種驀然回首的姿態,回首著自己的過去,品嚐著自我的不堪,隻是和當年欲走還留的心境不同,此時的李宗盛,已經不關心未來會怎樣,也真正是進入了耳順之年的新階段。
養成係是日本唱片工業創造的一種形式,意即讓歌迷看著偶像一路成長。作為工業的概念,這多少有些刻意,而李宗盛作為創作者,則是在不經意間,成為事業意義上的養成係音樂人。而所謂養成,在李宗盛這一端,其實就是創作的真、情感的真,也正是因為這個真,讓他的歌曲一直被喜歡,不像有些歌手隻能活在青春時代,再往後就隻能消費情懷了。
文| 愛地人
本文刊載於20170728《北京青年報》B6版
文藝能超脫
評論是態度
北青藝評
往期精選
社會一旦被詩性思維綁架 禍將不遠
四個高級和尚和他們的萬能朋友圈
️熱鬧的女權 憤怒的女神以及醜陋的女德
看透人生 卻還是得做點什麼
"小確幸"已成往事 如今流行"小確喪"
《喜歡你》:給小姑娘看的愛情
給這位父親貼"直男癌"標簽 不公平
芝麻開門!絲路上的貨倉就打開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