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閔思嘉,"三號"之花。
前幾天"三聲"獨家報道的一則消息說,豆瓣確認要在境外上市了。
這不禁讓人想到了前段時間,新浪微博的高管"來去之間"在微博轉發的那篇《隻有B站老大才能救A站》的文章。
文章中說,豆瓣是最沒價值的用戶群。
但是現在豆瓣要上市了哦T_T
是不是有點啪啪打臉的味道。
"來去之間"這個"豆瓣用戶最為無用"的發言,在當時就遭到了豆瓣網友的群嘲。
有關心社論派的……
有反廣告派的……
有學術狗論文派的……
還有自黑派的。
作為長年看豆瓣網友手撕外社區的人,表示喜聞樂見。
"來去之間"後來澄清,自己隻是轉發並摘錄文章裏的觀點,並不是看不起豆瓣。
但是豆瓣用戶真的是像Aha的文章中所說,有"對實用主義至上價值觀的反對"的同一性嗎?
我覺得還真不是這樣。
豆瓣用戶經常會被人用文藝青年指代,部分人認同於這個稱呼,覺得挺好;部分人則厭惡這個稱呼,比如我。
豆瓣用戶們所關注的內容、話題、興趣,也很容易給人一種文藝青年的標簽化。一個人都是很難被標簽化定義的,更何況一群人呢?我總是在想該用什麼樣的詞彙來概括豆瓣用戶,但最後我發現大都是片麵化的。
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其實就還是阿北在創建豆瓣的時候的那個目標。
泛興趣,以及圈子。
豆瓣用戶是這樣一群人,一般都在自己的廣播裏說話,吸貓的吸貓,種花的種花,畫畫的畫畫,做飯的做飯,拍照的拍照。搞曆史的是一幫人,搞人類學的是一幫人,搞電影的是一幫人,搞音樂的是一幫人,做手工的是一幫人,抑鬱症的還有一幫人。
豆瓣的圈子化,非常嚴重。
總之大概無論你給自己加上什麼標簽,都能在豆瓣上找到自己的團體。
而且豆瓣的用戶是黏性非常大的一幫人,大到豆瓣每一次改版,換個顏色,加個功能,換個字體行間距,阿北都會被燒紙,罵完以後大家照舊用。但是假如有人要罵豆瓣,基本所有人都會開啟戰鬥模式。
一種隻有我們能罵阿北你們都不能罵阿北的概念。
作為一個10年豆瓣er,我其實很認同"來去之間"所說的用戶老齡化的問題,如果你不是豆瓣深度用戶,你可能不會對我上麵所說的那些圈子、群體有概念。但如果你是,基本每個圈子你都能報出幾個ID。
這種深度,也正是豆瓣最有價值、最有用戶黏性、同時也最難被新用戶發現的地方。
那就是友鄰廣播。
"友鄰"這個詞,對於豆瓣來說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是豆瓣在影音書等數據內容模塊之外,從SNS源起,但又遠超了SNS的一塊功能。
友鄰的功能,以原點的方式組建起來豆瓣的圈子。每一個深度的豆瓣用戶,都會花大量的時間在刷友鄰廣播上,也會因為友鄰,而不願意離開豆瓣。
這是一個說起來很簡單很無聊的功能,看友鄰說話有啥意思?但它就是有著很大的魔力。魔力的一方麵,可能在於話嘮;另一方麵,還真的會有一些學習的、交流的、共鳴的成分在裏麵。包括共鳴的撕逼和共鳴的喪。
這是豆瓣最為核心的部分,"友鄰廣播"的功能,和微博的"關注"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微博更多還是會基於真實身份的,而豆瓣則是基於興趣,並在興趣的點上,構建起了一個"豆瓣次元"。
豆瓣友鄰最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豆瓣友鄰可以進入到我的現實生活中來,但現實生活中的人最好不要知道我的豆瓣。
但是發現跟你意趣相投的友鄰是一個及其漫長而低效的過程,進入這個圈子更是。
因為在你剛進去豆瓣的時候,即便是去關注一批紅人,或者係統推薦的同興趣的人,也會給人非常強的自說自話的感覺。
這也是是為什麼很多人,對豆瓣的使用也就止步於影音書標記。
早年間深度進入豆瓣還有一種方式,非常簡單粗暴,就是刷小組話題。08年前後一些大組非常的紅火,像是月亮組、直播組、咆哮組、八卦組或者各種資源分享小組。且不論話題質量的高低,內容的確是多到今非昔比的。
小組是一種最底層,最八卦,最暴力,但也最能輕鬆建立起用戶與豆瓣之間的親近感的模塊,當然,裏麵也不乏很多優秀的內容。隻不過在網絡內容管理日漸收緊之後,小組失去了它的複雜化和多元化,也失去了它真正有質量的內容,新來的用戶也就更看不到有吸引力之處了。
豆瓣的問題甚至都不在商業化的遲緩,而是在無法將自己的核心價值呈現給新用戶。老用戶一直在並且大量在貢獻著流量和內容,新用戶卻難以發現豆瓣的價值,甚至連"好玩"也很難體會。融入豆瓣早期最低端最暴力的方式被首頁的熱點推薦取代,內容上或許(其實也未必)比小組的胡逼逼好些,但這卻缺失了豆瓣引以為傲的用戶自主貢獻/選擇機製。
豆瓣近來的一些舉動,也的確是在為豆瓣的商業化尋找的新的道路。像是豆瓣時間推出的北島講詩歌、白先勇細說紅樓夢等,都是建立在興趣之上的商業試探,從數據上來看,豆瓣用戶是願意為其買單的。"豆瓣時間上線5天銷售額過百萬,7天付費訂閱用戶過萬"。
最後還想回到,豆瓣用戶是什麼樣的這個話題上來。我前麵說過,我並不同意豆瓣用戶是"對實用主義至上價值觀的反對"的一個群體。
相反地,我覺得豆瓣的用戶其實都是非常實用主義的一批人。或者換個角度講,他們是在現實生活中,在實用主義的評價標準上,過得還不錯的一幫人。他們並不是一幫無用的文青,隻不過是用豆瓣的時候看起來喪而已。
再舉個例子,任何一個在某一個興趣圈裏成為能夠貢獻有價值內容(簡單說就是大神)的友鄰,現實生活中能差嗎?不能差啊!所有的興趣,所有的專業,需要的不僅是經濟,還有精力,以及專注。
豆瓣所謂的精神角落,也是在現實生活現實過的路子之外,提供一個休息的地方。畢竟任何要談精神的時刻,都要吃飽了再談。那些把詩和遠方,流浪和在路上過成生活的文青的想象,並不存在在豆瓣用戶的文藝青年裏。這裏隻是不用帶上現實生活的假麵,而是帶上另一幅自己所喜歡的假麵的地方。
要說務實,豆瓣網友指不定要怎麼悶聲發大財呢。
因為隻有這樣,才有錢買小魚幹伺候貓主子啊。
一邊喪一邊過日子,才是豆瓣青年的日常。
而對於豆瓣上市,友鄰們的反應是這樣的:無用的用戶,恐怕也做不到吧。
一條專欄 | 每天要擠地鐵的,難道不是窮苦大眾嗎?生活已經很不容易啦,選擇一部治愈的作品,讓地鐵時間過得稍微容易一些吧。讓我們紅塵作伴,一起擼貓!
推薦 | "文慧園路三號"公號有償向各位電影達人約稿。詳情見:求賢。
購票 | 8月12日,看冷麵笑匠巴斯特基頓《將軍號》如何毀掉一輛大火車,閱讀原文進入購票頁麵:
相關文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