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煜媛
如何以一種更貼近的方式將科學的價值和力量呈現出來,激發社會對科學、科技的尊崇和聚力?湖南衛視於7月30日開播的原創科技文化節目《我是未來》用實際行動做出了努力和探索。
節目首播後,csm數據顯示,第一期節目的全國網收視率破1,位列省級衛視同時段首位。
播出過程中,酷雲、csm-huan52城位列同時段央衛視top1,新浪微博搶占微博熱門話題總榜和綜藝榜TOP1,排名位列同類節目百度指數第一名。
節目開播,《人民日報》專門做了報道。播出當晚,中國科學院之聲、中國科協科普中國、人民網等媒體都對節目給予了高度評價,點讚《我是未來》扛起科學、科技、科普大旗。
節目專注科技文化的傳播,並得到中國科學院特別支持,以"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為宗旨,向大眾講好科普故事。節目不僅僅是概念與題材搶先,更重要的是主流媒體聯手內容創作者在科學與大眾之間架設了一條傳播新徑,從這個意義上說,稱得上是綜藝版的《科學》雜誌。
立足科技興國戰略,助力科學傳播
百年之前,我國因為科技的落後無奈於入侵者的堅船利炮而備受欺辱。
如今,從用於玉樹地震救災的無人機到創造出世界最快的電動汽車,再到我們領先世界發展的互聯網經濟,再到量子物理等高精尖科研方向,在很多領域,我國正在由"跟跑者"變為"同行者",甚至是"領跑者"。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科技興國戰略理應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共識。
雖是如此,但是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對科技力量的認識可能還不夠深刻、對我國科技水平發展的現狀還知之甚少,尤其是背後的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也應該得到社會更多的關注和重視,從這幾個方麵來看,一檔真正優秀的科技節目是社會急切需要的文化產品。
作為電視媒體,有責任也有義務響應國家號召,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向社會進行科普傳播和科學教育,引領社會尊崇知識、崇尚科學的社會風潮,《我是未來》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
節目以"科技興國戰略"為根本立足點,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格局之上,邀請來自中國乃至全球最頂級的"科技大家",集結呈現作為先驅的科學理論和最新研究成果,為有效、有價值的傳播科學尋找有利突破口。
同時,對為社會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投以應有的關注,助力社會掀起熱愛科學的風尚。
正如湖南廣播電視台副台長張華立所言,"要把目光從明星身上移開,多看一看那些閃閃發光的科學家們,讓他們成為社會的主角,明天的主角。"其對科技文化類節目的懇切心情和全力支持的態度不言自明。
"有意思"且"有意義",原創綜藝彰顯文化自信
從目前的電視節目的內容來看,最為火爆的無疑是主打明星的娛樂綜藝,雖然承載著一定的娛樂休閑作用,但是同質化現象嚴重,觀眾的多樣化、深層次需求得不到滿足。國內綜藝由單純"有意思"向"有意思"又有"有意義"轉型是必然趨勢。
令人驚喜的是,《我是未來》在極力打造純原創的綜藝節目模式,另辟蹊徑、守正出奇,集結展示頂尖科技成果,旗幟鮮明地致力科學傳播。
不關注娛樂明星,《我是未來》力邀霍金、楊振寧、張首晟、拉菲羅·安德烈、王中林等眾多全球頂級科學家、科創家加盟,展現出節目對科學與權威的追求。
事實上,科技題材的節目也早有出現。比如央視科技頻道的《走近科學》、央視大型科學實驗類節目《加油!向未來》、湖南衛視的《新聞大求真》、中央電視台的《是真的嗎》等都是以科普為目的的節目。
但是不同點在於這些節目主要側重日常生活類的和實驗求證型,而《我是未來》以集結展示世界頂尖科技的形式向社會傳遞"科學精神"。
有中科院特別支持的《我是未來》,在全球視野下展示出了世界最前沿的科技,讓觀眾在如夢如幻的場景下體會未來,這是該節目的前瞻性和開創性。
不僅如此,作為一檔展現科學的節目,《我是未來》以"權威、真實"的根本原則和嚴謹的態度,依托國家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的科普資源優勢,並與中科院組成的科學顧問團深度交流,不因追求節目效果而在科學問題上有任何含糊。
節目聯合出品方之一的唯眾傳媒創始人、CEO楊暉介紹說,"節目絕對保證真實性,因為科學一定要嚴謹,不能有半點虛假。"
唯眾傳媒創始人、CEO楊暉
不得不提的是,唯眾傳媒從《新青年》到《開講啦》,都在以獨到的眼光和膽識堅持原創,自覺承擔起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雖然時代在進步,但情懷一直未變,《我是未來》就是唯眾傳媒順應時代潮流,不斷探索創新表達方式,展現電視人的責任和擔當的又一體現。
精益求精打磨品質,寓教於樂最大化價值釋放
"綜藝節目+科技題材"的形式,要想真正打破科技在大眾傳播中的壁壘,實現良好的科學傳播效果,不論是從節目研發還是從實際操作上都絕非一件易事。
為了增強節目的科普性和趣味性,節目盡力從觀眾視角推敲節目模式,細節之處精心打磨。
力求準確把握科技進入大眾的切口,顛覆傳統的呈現和傳播模式,帶領觀眾用"高科技感""時空感"的方式觸摸科技、感知未來,傳遞科學精神的價值。
比如節目所選擇的四位未來體驗官,都是刨除所有光環,以恰當的人設,並從家長視角、女性視角等引導觀眾的體驗感,服務節目內容的展現。
同時,節目的呈現還融合"原創科技show""脫口秀"和"演講"等多種概念。
在第一期節目的演講環節上,拉菲羅·安德烈和李斌的演講既呈現出滿滿的科普性又閃爍著科學家情懷和信仰的光彩,而且拉菲羅邊演講遍演示的形式讓舞台可行性和感染力大大增強,同時獨一無二的CG場景營造,充滿科技節目特有的未來感和新鮮感。
另外,為了呈現科技的未來感,節目組不惜花費重金,邀請國內外知名舞美和視覺特技團隊加盟,並首次采用"冰屏"代替傳統的LED屏幕,同時運用AR技術幫助打造虛擬與現實完美融合的超次元空間。
同時,為了匹配節目的科技屬性,節目組更是腦洞大開,邀請到全球知名的"網紅"人工智能機器人"小冰"擔任主持助理,組建跨物種主持CP。
據楊暉透露,節目啟用三個優秀製片人和團隊分工合作,現場工作人員就三百有餘,簽約26家供應商支持節目。
正如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對節目的評價:"敘事方式不端著、通俗易懂。讓人以親切的方式,有質感的方式,接觸到科技。"節目在傳遞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等"幹貨"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年輕化、趣味化表達。
方方麵麵都透露著科技感與時尚感,令人充滿期待,但同時又都與節目內容相得益彰,以最大化釋放電視媒介的科學傳播效果,讓科學成為根本意義上的主角。
這樣看來,讓科學可觸摸、真實而生動從而實現真正科普,是電視人向科學致敬的最好方式。
作為一檔純原創的科技文化節目,《我是未來》的誕生是唯眾傳媒耗時三年精心策劃、潛心研究,聯合湖南衛視共同研發打造的結果。
對於專注人文類節目製作,秉承"唯初心,不從眾"理念的唯眾傳媒來說,這檔節目是其一直以來奉行精品戰略路上的又一裏程碑式作品。
而播出平台湖南衛視不僅有著與節目相契合的明確觀眾群體和強大的影響力,可助力科學研究與科學傳播協同發展,這次在科技類節目上的發力,也預示著其進一步改革轉型、創新探索的穩步踏出。
"廣電獨家"是廣電業界第一訂閱號,"影視獨家"深度透視影視產業規律,由北京中廣傳華影視文化谘詢有限公司運營,新版微信長按二維碼圖可直接訂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