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號:diyidy
『導演發聲交流平台』
來源:新民周刊
采訪沈嚴導演的時候,他正在湖北拍攝古裝新戲《凰權·弈天下》。陳坤、倪妮主演的這部大IP劇很可能成為明年的屏霸。但在此前,沈嚴導演卻是拍都市情感劇成名的專業戶,他的代表作《中國式離婚》《辣媽正傳》《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直到眼下熱播的《我的前半生》,無一不是引領一時話題的現象級電視劇。今年6月,沈嚴還憑借《中國式關係》,與合作的劉海波導演一同獲得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導演殊榮。
入了陳道明的"法眼"
十幾年前,沈嚴還是一個廣告專業戶,拍攝過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廣告,在圈內口碑不錯。和陳道明合作的幾個廣告,無意間讓"老道"成了他的伯樂——《中國式離婚》是沈嚴和陳道明的合作,也是沈嚴拍的第一部電視劇。
第一部電視劇就能和陳道明合作,這在旁人看來是難以想象的。可在沈嚴這兒,一切都顯得毫不費力——反而是陳道明親自將毫無電視劇拍攝經驗的他推薦給片方,在沈嚴自己都戰戰兢兢、沒多少自信的時候,讓他和眾多大牌演員合作,終於,處女作一鳴驚人。
回想起來,沈嚴將陳道明稱作自己的"恩師":"可能是人和人之間的眼緣吧,我們倆可以聊到一起,陳老師把我當一個小徒弟,可以聊一聊,教一教,所以一直都特別感激他。"
《我的前半生》大牌雲集不說,陳道明甘願給電視劇客串,演出一個開日料店"醬子"的小老板老卓,才是大不易。"他的戲份雖然不少,但是劇情是在故事主線之外的,相當於一個旁觀者,所以陳道明老師肯來客串真是給了很大麵子。"
雙女主個個有驚喜
當然,劇中最大的看點,還是馬伊琍和袁泉飾演的羅子君、唐晶兩位雙女主。許多觀眾正是衝著這對CP,對劇集一路猛追不舍。
在女主角的選擇上,導演沈嚴也給了不少意見。和他合作過《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的馬伊琍,是一開始就被定下的羅子君的人選。這不僅因為沈嚴"對馬伊琍的表演和人物塑造能力毫無異議",也因為馬伊琍是上海演員,"能夠演出上海人、上海味道的東西"。
相反,袁泉的角色卻經曆了一番波折。"一開始袁泉自己也很擔心,很疑慮能不能演好唐晶這個角色,因為劇本裏的唐晶要比現在她呈現的更加外向一點,果斷、絕情,有種女強人的感覺。而袁泉經常飾演文藝、文弱一些的角色,她本人的氣質也是非常溫和、內斂的,所以大家都有點顧慮。"
一直到戲開拍了,袁泉都會時常和導演商量:"我剛才是不是演得太凶了?眼睛睜得那麼大很嚇人吧?"
"其實我在屏幕後麵根本沒覺得過分,是她自己太溫和了,好幾次都跟我說:導演,我不會跟人家吵架,也不會訓人家啊。她有好幾場罵陳俊生、罵淩玲的戲都得下狠勁去罵,這和袁泉本人的反差肯定是特別大的,但是我覺得正是這種反差產生了驚喜。"沈嚴說,"袁泉最終答應演唐晶,也是因為這種反差激起了她創作的欲望。其實唐晶身上有很複雜的東西,比如她和賀涵沒有走到一起,某種原因也是對自己過度保護,這種保護天然存在於她身上。袁泉演出了唐晶那種雖然不張揚,但是讓人猜不透的感覺,這種距離感,和女強人的感覺融合到了一起,產生了另外一種化學作用,讓大家都覺得很驚喜。"
《我的前半生》剛開播時,馬伊琍飾演的羅子君一臉的囂張跋扈頤指氣使沒有教養,被觀眾噴成了篩子;包括她穿的那些毫無氣質的服裝,也傳出過"袁泉靳東都有自己的專職服裝設計師,唯獨馬伊琍是穿著自己的私服出演"的謠言。
"其實每個演員都有自己的服裝設計師,馬伊琍前幾集穿的衣服也是劇組給配的,才不是她自己的私服。"沈嚴笑著辟謠,"這些衣服也都是大牌,不便宜,但是我們刻意給搭配出一種廉價、很沒氣質的感覺,就是為了突出她前後兩個階段的轉變。觀眾如果覺得前幾集裏的馬伊琍很討厭,那就是設計達到了效果。"
而馬伊琍在前幾集中對羅子君的演繹方式,反而是她自己的設計和發揮。"我覺得她的表演越來越嫻熟,對人物的把控能力非常好。從開頭的那個討厭勁兒,到後期越來越讓觀眾接受,恰恰證明了她的設計得到了效果,把羅子君離婚前後的本質蛻變表現出來了。"
戲外的馬伊琍,也有著和羅子君一樣"令人始料未及的堅強"。"不管外表怎樣柔弱,她內在的堅強真是你無法想象的。"沈嚴表示,"她有兩個孩子,是非常好的媽媽,所有孩子的事情都是親力親為的。拍戲的時候孩子的事情也很多,骨折了生病了,她都是一手操辦,安排得井井有條,從來沒有影響過拍戲。她給大家的感覺是挺小女人的,從不刻意、做作,非常簡單,非常自然的一個人,但是骨子裏非常堅強,統籌協調能力很強大。"
對亦舒沒有太多共鳴
《我的前半生》打著亦舒小說改編的第一部大陸電視劇的旗號,劇情上卻把亦舒同名原著改得體無完膚——這是本劇被一部分觀眾、尤其是"原著黨"詬病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亦舒小說裏的金句,是"做人最要緊姿態好看";而電視劇裏的台詞,是"教養不值一提"。亦舒小說裏的羅子君,淡泊內斂;電視劇前幾集裏的羅子君,卻張揚浮誇;亦舒小說裏沒有的"防火防盜防閨蜜",卻變成了電視劇的主線……這一切,確實很難讓原著黨接受。
但沈嚴也有自己的考慮:亦舒雖好,可要是像亦舒寫小說那樣拍戲,恐怕推進不了42集呢!
"小說當中有很多東西是難以被影像化展現的,比如說人物的描述。在亦舒筆下,羅子君是個中產階級的代表,一個始終溫文爾雅的人物。文字可以順著走,但是如果影像化,她就是一個主動性、推動性都很弱的女主角,戲劇張力是完全不夠推動42集電視劇的。"
換言之,小說大可以"姿態好看",而電視劇為了戲劇張力,總難免需要製造一些可能略顯誇張的衝突。
可是問題又來了——既然要顛覆亦舒原著,為什麼不索性一開始就另起爐灶,也免得亦舒枉擔了虛名呢?
"因為故事的靈感和原點是來自亦舒小說的,想要探討女人如何從婚姻中走出來,獨自麵對生活,探討獨立對一個女性的作用。要是我們用了這樣的線索,卻不買版權,也會被觀眾說抄襲吧!"
而大幅度地改編原著,還不僅是因為戲劇張力的需要,更是因為——沈嚴對編劇秦雯的共鳴,比亦舒來得更大。
"畢竟,亦舒小說是多年前寫的,時代不同,地域也不同,是不能完全代表當下上海的,無法原樣照搬。我讀過亦舒原著,也看了她的其他一些作品,比如《喜寶》。在我看來,亦舒雖然是從女性獨立的角度出發,但骨子裏還是會回複到描述一個女人對於情感的依賴。小說和電視劇最大的不同,就是編劇秦雯希望探討女性到底要不要拜倒在情感之下,她相信如果真正找到了自信的話,感情應該是排在第二位的——這和亦舒的文字不同——亦舒是覺得女性再怎麼從痛苦中獨立起來,最終還是會落回到感情,她的女人味兒其實要比現在的女性作家更濃。"
"所以作為男性來講,我對原著的感受不那麼深,文字上也離我比較遠。我會更喜歡秦雯的劇本——劇本裏打動我的是很多有血有肉、真實、有愛的人物,他們比小說裏的人物更鮮活。比如羅子君的媽媽、妹夫、老金、段曉天……這些人物就是社會百態,有的角色可能都沒幾場戲,但是都很有意思。"
確實,扮演羅子君媽媽薛甄珠的許娣、扮演陳俊生的雷佳音,最近都有大紅的趨勢——尤其雷佳音,這個在寧浩電影裏當過第一男主角的東北演員一直半紅不紫,如今卻儼然要成為第一個被觀眾認可的"出軌渣男",甚至他自己的微博都開始用"前夫"人設自嘲了。"雷佳音一開始看了前五集劇本,心裏很忐忑,都想放棄了,覺得人設太渣。我說服他看完全劇本以後再決定。哈哈,雷佳音現實生活裏是特別逗的,所以這個角色他也演得很壓抑。"沈嚴表示,"演媽媽的許娣其實不是上海人,是北京人,我們也找過上海演員,但是總覺得差一口氣,我們需要一個更接地氣的媽媽,說得簡單粗暴一點就是'更加跳得動廣場舞一點',許娣演得就很好,把一個生命力強大的老太太演得活靈活現。"
更多的人開始回歸家庭
電視劇裏的羅子君,離婚後失魂落魄,多虧閨蜜唐晶多番照顧,還介紹了自己十幾年的男朋友賀涵給她當職業顧問,手把手教——可不曾想,教著教著,男朋友反而給閨蜜"撬走了"。
這樣的劇情,別說唐晶賀涵的CP粉不滿意,原著黨也再次遭受一萬點暴擊。記者寫稿時,劇情已經播到第30集,結局依舊不甚明朗,無數觀眾手握小刀片虎視眈眈中。
其實導演也知道大家期待什麼、害怕什麼,所以,本劇的結局走向,一直是劇組翻來覆去開會討論的內容。
"我就先不劇透了,還有幾天就大結局,大家自己看吧。"沈嚴說,"我們也不會冒大不韙,讓羅子君幹出忘恩負義的事兒……"聽這口氣,大結局恐怕要平生大逆轉啊!
"我們的劇本前後經曆了長達兩年多的打磨,編劇、製片人,還有幾位資深編劇都一起幫忙,從大綱、分級大綱、前五集、前十集……每到一個階段就要開會討論。劇集最終展示的,是我們這個小團隊構造的新世界,它可能和原小說離得很遠,但是和目前的現實生活離得很近——就看觀眾是不是一定要忠於原著、肯不肯接受新故事了。"
不過,無論大結局的最後走向如何,有一點,導演沈嚴和編劇秦雯是達成共識的,那就是——現實生活中絕不可能有賀涵這樣的男人。
從人生導師、"做你的男人24個小時不睡覺"、幫忙帶孩子、永遠語重心長,到雨夜高速寶馬救美、為了給孩子過生日扔下拿著絕密資料要出賣公司的員工不顧,"老幹部"靳東把賀涵演出了韓劇裏萬能男友的味道,處處搞得定的人設又像極了國產電視劇裏的霸道總裁——隻是,一切太過完美的,都近似於偽。
"我也知道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賀涵這樣的人存在,但是我又真的希望可以在電視上塑造一個完美的男子形象——描繪一個世界上不存在的人,愉悅一下觀眾。"沈嚴表示,"其實賀涵為了照顧一個孩子的情緒,不管同事是不是拿著絕密資料要走,這一點我個人是特別接受的——一個男人,能為了孩子、家庭,把工作排到第二位,我反而覺得挺感動的。舉個極端的例子,比如說現在,國家領導人要找你開會了,但是你說你要給老婆過生日——我會覺得,這個男的多牛啊!"
從《中國式離婚》到《我的前半生》,沈嚴拍了十多年的都市情感劇,在他看來,這十多年的時代變遷,並沒有改變婚姻、家庭、感情的本質,但有一個明顯的變化是——更多的人開始往家庭回歸。感情從五六十年代的習慣性壓抑,到改革開放後的泛濫期,如今顯現出了回歸家庭的趨向。"當物質生活達到一定水準以後,人們開始向外追求更加高級的東西,更加注重維護家庭的情感,這是一種更理智的回歸。不止電視劇裏的上海如此,這和地域沒有關係。如果我們把電視劇放到北京去拍,可能台詞節奏、表現方式上有所調整,但核心內容卻應該是一致的。"
- END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