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雁林
▍一
刷微博看到有個爸爸被打了。
因為在電影院裏他不停給自己兒子講解劇情,在後排的人多次勸說無效之後,被人家拖出放映廳一頓暴打。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問題,當然不是說都會在電影院裏講解劇情,而是急於讓孩子像自己一樣掌握知識,具備能力,思維思辨。
帶孩子去幼教的畫畫班,每次作業下來,就看到那些孩子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忙活的……恨不得交出來的作業比老師畫得還好。每到這時,我就好想問:喲……老張,孫子又帶你來學畫畫啦?
拔苗助長的故事當年還是小學課文,但現在很多父母雖然貴為碩士博士,卻可能連最淺顯的道理都沒有學明白。
作為家長,對孩子總會有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比如他是獨一無二,出類拔萃的;比如我隻想讓他快樂的度過一生……
你自己就是芸芸眾生凡夫俗子,憑什麼要孩子獨一無二出類拔萃?你自己每天就焦慮得像產後抑鬱症,憑什麼讓孩子快樂一生?
▍二
老婆有天問我,要是哪天孩子問我們,為什麼同學爸爸開的是奔馳,而我們家隻有斯巴魯,我們怎麼答?
我說,哦……告訴他,爸爸沒有她同學爸爸會賺錢。
那她會瞧不起我們嗎?
我說,隨便她吧……我們不要把大人世界的這些沒意思的價值判斷,和無聊的競爭意識傳遞給她。讓她知道,這個世界上就是有的人會賺錢,有的人會畫畫,有的人會唱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就好。
但即便大多數時候我們在道理上已經了解十分透徹,但真正在與孩子的生活時還是會露出馬腳。因為我們對孩子的關心和教育,並不是孩子真的需要,而是大人覺得他們需要。
曾經陪著老婆去參加一個育兒沙龍,談到孩子專注力培養時,講師說我們來做個試驗吧:假設現在你的孩子正在玩玩具,這時家裏人會對他說哪些話?……你,來表演下孩子——講師指著我——沙龍裏唯一的爸爸說:每說一句話,就往他身上掛一條繩子。
於是我站在台上,表演一個大長頭發滿臉胡子的"巨嬰"。
"你要不要喝水呀……"、"吃點東西吧……"、"換個尿布吧……"、"親媽媽一下……"
不到一分鍾,我就像個木乃伊一樣了。
最後講師指著"木乃伊"說:大多數時候,孩子不是沒有專注力,而是大人從小就在破壞他們專注的本能而已。
▍三
在電影院裏給孩子講解劇情的爸爸大抵也是沒有考慮孩子需不需要,僅僅就是覺得,如果不講解,孩子就會看不懂,那電影就白看了,票錢就浪費了吧;在美術班裏替孩子畫畫的家長可能也是這個原因,要是不替孩子畫點啥,孩子這堂課就等於沒上,課時費就白交了吧……
中國家長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視孩子教育的了——清明節回老家,一個省級貧困縣,那裏的鄉裏鄉親都把孩子從村裏,鎮裏送到縣裏去上學,說那裏的學校好。以至於,縣裏中學,一個年級有24個班,近3000學生。
待問他們,孩子讀了書,上了學,將來呢?
他們大多數會說:讀大學,將來坐辦公室,比工廠打工輕鬆,更賺錢。
在北京,從本質上來說,也是一樣——隻要條件許可,就會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資源和機會,但對於未來……可能會說要出國。
如果再問一句,出完國呢?
……無外乎就是進華爾街,進矽穀……當美國白領,賺美金罷了。
當培養一個孩子就像投資一個項目時,自然是會很著急的,如果哪天孩子沒有學會點什麼,立刻感覺孩子又笨了一點點,慢了一點點,落後了一點點,將來的回報又少了那麼一點點一樣。
▍四
當大人以一種功利的心態來培養一個孩子的時候,孩子自然會以一種功利的角度來審視父母——為什麼人家開奔馳,你是斯巴魯呢?
很多人會否認自己有這樣的功利心態去培養孩子,但有時人的功利之心是非常隱蔽的一種潛意識。就像給孩子講解電影、替孩子畫畫、在圖書館給孩子大聲講故事、在高鐵上擠占鄰座的空間……好像都可以一句——都是為了孩子,搪塞過去,但這難道不都是自私自利的表現麼?
現在我們對老人們總會有諸多抱怨——暴走團、廣場舞、搶籃球場、往飛機裏扔硬幣……說來說去無外乎缺少公德,沒有界限。但看看現在某些父母的做派呢?不也早早就奠定了將來成為"老人渣"的雛形,為自己在廣場上預留出了一塊位置嗎?
▍五
最好笑的是,現在很多人談起孩子的教育,總是在說孩子的問題——天天看電視;打"王者農藥"上癮;還沒上中學就戀愛;校園霸淩;自私自利自我為中心;獨立性差……講得就好像大人們都做到多好了似的。
記得自己中學時打架,被學校叫家長。等爸媽回來,自然是少不了一頓臭罵。那天正好媽媽的同事來家裏,聽到爸媽罵我,發現我隻是因為同學被欺負而去打架時,忽然打斷了爸媽的臭罵,說:我覺得孩子沒問題,是個好孩子。見義勇為有什麼錯?你們這麼罵他,還有沒有點是非觀念了?我覺得你們的問題更大。
父母被他這麼一說,愣在了那裏。作為大學老師,教了幾十年學生的他們,似乎忽然意識到:教育一個孩子,不是讓他按照紀律成長,而是遵守道德生活。轉而開始和我探討打架是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
▍六
記得很早以前看過一個和文章開頭很接近的新聞,一個母親也是在電影院裏給孩子講解電影引起了周圍人的不滿,大家紛紛指責,但故事的最後卻是這個母親的孩子是個盲人,他的媽媽想讓他活得像所有普通孩子一樣,所以才帶他進電影院給他講電影。
我想這個母親應該不隻是想讓這個孩子僅僅聽一個電影故事,而是想通過自己的行動告訴自己的孩子——可能他和別人有點不同,但生活裏不應該有什麼地方是他不能去,有什麼事是他不可以做的。
教育一個孩子,從來就不該是如何盡快掌握些雕蟲小技,而是如何在某一天能體麵地獨自前行。
最後向那個被揍的爸爸致敬,也許你並不是一個好的榜樣,至少通過這次告訴了孩子——在這個世界,幹什麼會被打,也算一種逆向教育吧?
【作者簡介】
王雁林 |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曾任《男人裝》副主編。
【精華推薦】
《摔跤吧!爸爸》,小鮮肉們的照妖鏡!
把"13"丟給時代,把"牛"留給自己
·END·
大家 ∣ 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係[email protected]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