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
《建軍大業》以血債開場。
1927年4月12日的上海,槍聲、刀光,工人、學生被殺,再大的雨水也衝不散街上的血跡,飛濺到收屍人的衣角上;從幸存者慌張、憤怒的表情,你明白以身犯險真正意味著什麼,血淋淋的教訓也讓你再次審視"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這8個字。
革命就是新勢力對付舊勢力,既要堅持理想,就得麵對血肉橫飛的失敗。
後麵的南昌起義、三河壩戰役,讓人印象最深的,仍是滿地密密麻麻的屍體,斷手斷腳哭著回家的受驚小兵。
"四·一二"就犧牲了300人,南昌起義後部隊揮師南下時有20000戰士,最後就剩800人,幾乎全軍覆沒,黨的總書記都撤了。
該實現的尚未實現,要喪失的早已喪失,同誌灑熱血,孤兒在哀號,你說的曙光到底是什麼意思?但少年的鐵頭,勢必撞破南牆,老人未必贏到最後。
臉
朱亞文飾演周恩來,歐豪飾演葉挺,李易峰飾演何長工、劉昊然飾演粟裕,張藝興飾演盧德銘……這份演員表一經公布就讓外界嘩然。
即便作為監製的黃建新,第一反應也是"懵"。他是"建國三部曲"前兩集的導演之一,雖然用過劉燁、陳坤、張震、李晨等人當主演,而且也挺成功的,但《建軍大業》這批年輕演員不僅年齡更小,還有一個關鍵是,對於這些小鮮肉的演技,質疑聲音始終沒有停過。
但是打開電影,驚喜有時。
熱血不羈的葉挺,一言不合就開打,在陣前興奮舞蹈。
狂放的粟裕,幼稚地和林彪比誰才是大哥。
政壇"新鮮人"周恩來,很年輕很熱血。
張藝興也似足一個決絕堅毅的戰士。
革命者其實當時還是年輕人。曆史書中的麵目不再模糊,年輕演員生動活潑的臉,功不可沒。
更別說,還有黃誌忠、周一圍這樣的好戲之人。
臥底一場戲足以讓人記住這個"朱德"。
和真實的賀龍匹配度100%的王景春。
沒有"陳峰"這樣的實力反派,就沒有南昌起義一戰的驚險。
當然讓人記得住的還有一代梟雄冷酷陰險的臉。
蔣介石
汪精衛
張作霖
戰
四·一二、南昌起義、三河壩戰役,電影裏呈現了好幾個大場麵。
官方資料裏寫道:因為劉偉強愛用多機位,在117天的拍攝期中,拍攝鏡頭數達12000個,一共動員超過25000人次的群眾演員參與拍攝,這些數字遠超過"建國三部曲"前兩部《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的記錄。
這些大場麵,各有側重:三河壩一役強調以少敵多的慘烈。南昌起義則勝在對時間的處理,這次重要的起義,連著改了三次時間,第一次是因為準備不足,推遲了兩天,第二次是因為受到當時的領導人阻撓,起義時間又延遲了兩天,最後關頭又因為叛徒的告密,起義提前兩個小時,多個戰場的交叉剪輯,基本每個將領都有讓人記住的一幕。
說了這麼多,想看他們年輕時的英姿,在文章底下留言,轉出去更佳,我們審片送出全國通用兌換券30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