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劇的大軍中,懸疑類題材堪稱近幾年來走勢最凶猛的一支,在2016年網劇播放量TOP10中,懸疑題材占據半壁江山,貢獻了多部播放量上億的熱門劇集。今年以來懸疑類網絡劇依舊熱度不減,尤其《熱血長安》以將近100億的播放量穩坐第一,隨後上線的《寒武紀》、《尋人大師》等作品也都收獲了不錯的流量。
從各大視頻網站今年網劇發布的情況不難發現,如今的懸疑類網絡劇,在求新求變的探索之路上出現兩種變化:一是由單一類型劇轉向類型融合,二是由傳統形式到多派別概念並行發展。這些探索隨著切實的商業收益不乏讚美之聲,但也有許多關心類型發展的專業人士對此表示質疑。究竟這樣的轉變帶給懸疑類網絡劇的是一條康莊大道還是奪命懸崖?以下我們具體聊一聊。
類型融合,無限暢想的背後是距離懸疑越來越遠
從去年開始,懸疑網絡劇就已經開始嚐試與其他類型"混搭",如探案+談情類的《如果蝸牛有愛情》和《美人為餡》。這種"混血"作品主打概念新穎,元素豐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審查的風險,頗受製作方青睞。因此,到今年,在各大視頻網站的片單中,這種融合作品已經占據了這個類型的大半邊江山,而且都在貢獻流量上效果顯著。如懸疑+古裝類的《熱血長安》、懸疑+偶像類的《寒武紀》、懸疑+中醫類的《超級小郎中》等等。
看起來,目前的"懸疑+"作品在某種程度上取得了一定商業效益,但在內容和類型元素上來說,它在"懸疑"的道路上反而越走越遠了。
無法與現實接軌。其實,懸疑犯罪題材之所以受到觀眾喜愛,與其對人性的善惡的凸顯,和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密不可分。一部優秀的懸疑作品,應該能與現實生活有所關聯,讓觀眾能意識到自己的生活狀態和潛在的社會心情、意識形態等。然而在這些"懸疑+"的作品中,不僅故事背景與我們現實生活距離遙遠,故事內容、主題也難與現實生活接軌。雖然新鮮的內容能夠滿足觀眾一時的獵奇心理,但隨著當下觀眾的逐步成熟,需要更有內容深度的作品來激發思考。所以,既充滿想象力也能與當下生活接軌的作品,才能滿足觀眾不斷變化、成熟的心理需求。
本末倒置,重心偏移。懸疑作品的核心生命力就是懸疑、推理,然而在目前的作品中,我們看到的大多是"+"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而懸疑、推理部分卻越來越少,甚至可有可無了,更不要提其手段的高明與詭奇。《心理罪》作者雷米對此也深有感觸,他表示如今許多懸疑作品在故事內核不夠硬的情況下,就用愛情戲來湊。懸疑劇中,角色與角色之間的鬥智,作者與觀眾的鬥智才應該是主要內容。
類型片越來越精確、細致的劃分是市場的必然走向,但類型融合不是簡單的疊加,重中之重是讓其中的懸疑推理元素豐富、嚴謹起來,這樣才能促使這一類型迸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曾經執筆《心理罪》第一季的編劇顧小白坦言,"懸疑推理罪案劇越來越多,但我認為隻是表麵上的數量變化,反而越來越浮躁,越來越噱頭至上,甚至連最基本的類型元素都不達標。IP至上,明星至上,流量至上,短平快必然導致作品質量的崩塌,眼前的點擊率和收益似乎皆大歡喜,其實是掩耳盜鈴,在把剛剛興起的這種類型片推向懸崖。"
概念風行、奇案升級都隻是技術手段,好的懸疑作品應該回歸人性
懸疑類網絡劇在2016年迎來了爆發性的一年,有關數據顯示,2016年懸疑類型以19%份額高居網劇總量第二,比2015年增長10%;2016年網劇播放量TOP10中,懸疑題材占了半數。除數量之外,此類題材在點擊量的貢獻上更是不容小覷:愛奇藝推出的《餘罪》,優酷推出的《十宗罪》,搜狐視頻的《法醫秦明》均躋身"十億俱樂部"。
數量和點擊量的雙雙走高讓懸疑類網絡劇進入了迅猛發展階段,創作者們也不甘於隻停留在傳統案件模式中,一方麵細分類型,尋求派別概念的差異化,繼傳統的刑偵推理之後,本格推理、社會派推理也開始出現在國產網絡劇中,比如多次施展"密室詭計"《滅罪師》,和即將登場《無證之罪》;另一方麵,創作者們致力於燒腦推理的設定和案件的奇特詭異,希望借此為作品增添更多看點。由此,許多血腥殘忍的場麵和不可思議的作案手法破空而出,令人瞠目結舌。
我們都知道,不論派別概念還是奇詭的案件都是技術層麵的一種手段,"術"的提升自然有助於內容的整體進步,所以,作為懸疑推理內容中必不可缺的一環,技術手段往往需要創作者們花費大量心血反複改進和研究突破。但是,如今許多創作者大多都過度醉心於"術"的追求,而忽略甚至省略掉類型片最核心的生命力,甚至為了顯示案件的"高深莫測",想辦法用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反轉",這種"反轉"卻往往做不紮實,很難自圓其說。
對此,顧小白則表示,"推理懸疑類型最能深挖人性地獄或天堂,或者對當下的時代具有批判與反思,《殺人回憶》《罪夜之奔》《七宗罪》《真探》等等都是高峰之作,但絕非不可逾越,而我們現在還隻停留在怎麼設計血漿和花樣殺人階段,還未能觸及到真正的人性。"
所以說,如果我們隻一味追求對技術手段的升級上,那就有些本末倒置了。無論怎麼樣的作品,"人"和"魂"永遠都要排在作品的第一位,之後才是所謂的起承轉合,否則再多"驚天大逆轉"都是銀樣鑞槍頭。
執導《白夜追凶》的85後新銳導演王偉也表示,罪案劇最需要突破的是"人",其實一切罪惡的根源皆在人心,並不是一味為了放大和誇張案件的形式感,而編造出那些不切實際的作案手段與破案情節。
案件本身像是一麵鏡子,折射出來的是人心底的東西。而現如今,多數創作者還過多地專注於這些技術層麵,忽視了犯罪的根源究竟是什麼,忽視了罪犯深層次上的誘因及行為動機的設定,好的懸疑作品應該回歸到人性的善惡上。
所以,王偉在《白夜追凶》的創作中,在人性方麵給予了足夠的重視,"我們與以往懸疑罪案劇相比,最大的突破是,它不是一個刑警組合破了8個案子的故事,而是經曆8個案件後,主線人物也隨之發生了轉變與成長。這樣也會讓觀眾對他們注入情感。"他相信這部即將登陸優酷的劇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觀感。
當然,除了創作者本身能力因素和業務素養的追求外,我們也不可否認,網絡政策監管力度的加強和尺度的收緊,對如今懸疑類網絡劇的發展影響至深。去年,曾經有兩批網絡劇遭下架整改,《心理罪》、《暗黑者2》、《餘罪》、《滅罪師》等都包含其中,《十宗罪》甚至在臨上線時意外跳票,進行了一番"自我調整"後延遲上線。這些狀況都會給創作者帶來一定的心理陰影,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畫麵血腥程度和犯案殘酷指數上,對人性的深層挖掘和社會陰暗麵的暴露也會造成嚴重約束,使作品的飽滿性和衝擊力大打折扣。
其實我們很清楚,在經曆過2014、2015年的創作元年之後,懸疑類網絡劇開始走向瓶頸期。不論類型融合,還是概念多元,如今這些看似繁榮的景象和飄高的數據,都隻是虛幻的泡沫,非但沒有給類型發展帶來實質上的推進,反而造成"類型"概念的模糊,在一定程度上製約著這一類型的發展。加之政策監管進一步收緊,戴著鐐銬跳舞的懸疑網絡劇似乎前路更加艱難。
【文/小熊星】
微信號:dusheme
有觀點、有態度、有溫度的行業交流平台
掃一掃更進一步接觸影視行當!
【影視獨舌】
由媒體人李星文主編的影視業垂直媒體。我們對行業感興趣,對新聞有動力,對思想光芒趨之若鶩,對審美高地心向往之。覆蓋微信公號,微博,新浪看點,今日頭條,百度百家,網易自媒體,搜狐自媒體等十大平台。
點擊"閱讀原文"獲得更多信息
↓↓↓
相關文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