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的《閃光少女》依舊是主流青春片範式
作者 | 餘餘
編輯 | Peter Cat
青春片是電影的一大類型,國產青春片這兩年在電影市場中卻有著毀譽參半的表現,優秀者有之,但也有不少作品讓人哭笑不得。不過,這一類型總體來說還是呈現日漸成熟的態勢,不論是正在青春還是日益成熟的觀眾都能在青春片構建的世界中找到某種投射。
毫無疑問,近期上映的《閃光少女》可以稱得上在這個暑期檔最恰如其分的作品,其中植入的"二次元"元素精準地把握住了青少年市場。時值暑假,這部電影成功地吸引了不少年輕人觀看,在我的那一場次就不時有小女孩冒出"好可愛"之類的感慨,著實讓人感到青春的萌動與美好。另外一方麵,即使是對"二次元"絲毫不了解的觀眾,也並不會因此減少太多觀影樂趣,畢竟不論植入了什麼,這部電影的核心還是青春愛情,這種"爽心甜品"誰又忍心拒絕呢?
電影將故事設定在一所音樂學院附中的校園,學揚琴的女主愛上了高年級學鋼琴的學長,猛烈追求當然是被拒絕的,理由倒是有點意思,學西洋音樂的不會和學民樂的在一起,何況學長要出國了。拒絕引發了女主奮發證明自己的努力,她和一直默默陪伴在自己身邊的男主結識了一夥"二次元"小夥伴,一行人因為各自的原因組成了樂隊,並最終圓夢。 深焦延伸閱讀:《閃光少女》:為什麼學西樂的看不起學民樂的
這本來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故事,因為加入了"二次元"的流行元素在大眾媒體那裏得到了關注。電影的主創顯然在如何挖掘當下年輕觀眾這裏用了誠意,擺脫了以往這個類型矯揉造作的窠臼。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國產青春片長期將主題定位懷舊,目標觀眾定位的是八零後甚至七零後,年輕觀眾借著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的青春抒發自己的情懷,多少有些有心無力。其實,青少年越來越具有消費力是不容爭議的事實,片中的一句台詞,"你知道一個原版手辦多少錢嗎?"可能道出了不少同好的心聲。如何抓住青少年的心,不少電影做了努力和嚐試,《閃光少女》也應運而生。在我看來,身邊的少女和片中人物並無二致,電影拍出了真正的"少女感",這是我覺得最動人的部分。
編劇鮑鯨鯨顯然深諳小妞電影的法則,她的第一部作品《失戀33天》就體現了她對情感的細膩觀察。這部影片的感情線與前作類似,一邊是可望不可得的幻想,一邊是默默付出的男主角,這樣的故事其實並沒什麼特別,隻能說是定位精準。男女主角萌動的愛情隻是影片中順理成章的伏筆,而民樂與西樂的較量,似乎才是這部電影的核心矛盾。影片開始不久,借人物的口吻說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就定下某種基調,這個矛盾理應在影片的結尾處得到解決。果不其然,緊接著,電影一再通過人物的塑造反複對比民樂的"土"和西樂的"高級",電影中關於愛情的爭奪和自我價值的證明也化作中西音樂的孰高孰低的競爭。而我更是格外注意到電影中幾處細節,比如千指為了學習古風曲讀了四遍中國通史,比如男主談論自己對《三國演義》的熱愛,所有這些竟然通過曆史考了多少分來證明。雖然這些細節用來證明人物對中國文化的熱愛顯得有些幼稚,但是我還是看出了編劇的用意,不得不說,在看似小眾的亞文化包裝下,這仍然是一部主流青春片。
據說鮑小姐最擅長的是台詞,果不其然。影片中借角色的口吻說出的一些觀點倒蠻讓我吃驚,諸如"音樂是有階級的","你這麼喜歡西洋音樂,怎麼不認一個外國爹?""大家去國外學音樂,難道不想說我們自己的音樂也是很厲害的,來你們這裏學習知識因為喜歡"凡此種種,不得不慨歎時代不同了,我們這個民族爆發出從未有過的自尊和自信。這當然是某種主流價值觀的植入,坦率的講,雖然引發了我小小的尷尬之外,卻混雜著複雜的感動,有那麼一時三刻,我竟然想到了《我的中國心》這首歌。
鬥曲那段非常精彩,但是民樂靠最後嗩呐的出場贏得了比賽,讓人意猶未盡又顯得說服力不足。我沒有比較中西方音樂孰高孰低的意思,這也許其實根本不算個真問題。但是這樣的比較卻是橫亙在百年間中國的文化史中的,我們的焦慮伴隨著自信,就這麼出現在這部青春片中。
電影的主創和我差不多是同齡人,據說片中女主的經曆和編劇也有相似之處,我想某種程度上她寫出了我們這代人在受教育的過程中伴隨著文化衝擊。我們成長在現代化高速發展的時代裏,傳統文化變得不再那麼重要,那幾乎是生活方式全麵西化的十數年。我想當主創發現經濟發展到今天,中國人大量出現在西方街道的當下,青少年卻並那麼讓我們不可辨認,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熱愛著某種屬於古老中國的文化殘存,於是才寫下上文的台詞吧。其實這些台詞並非毫無來由,《霍元甲》《黃飛鴻》等片中的英雄不也是抱著類似的信念匡扶正義麼?說回這部《閃光少女》,幾次出現的音樂較量一波三折,鬥曲這個片段與影片最後高潮處的表演都極為精彩,一再出現的動畫技術將民樂的魅力發揮到淋漓盡致。電影中幾次奏樂都讓我想起少時觀看的武俠電影,這不是巧合,甚至可能不是有意為之。電影作為西方傳來的藝術,國人從來隻有學習的份兒,當我們在電影裏想要表達民族文化,武俠片不正是最重要的一個類型載體嗎?這是植入我們的觀看經驗裏的鄉愁。
值得注意的是,當出國成為青春片中一個重要的橋段,我看到的卻不僅僅是故事編排的"套路",還有一些別的意味。鋼琴係師哥要出國,他拒絕女主的原因之一就是這個,甚至認為早戀會影響到自己的操行分。至於男主角也曾說過自己要出國,結局如何電影沒有交代,我反而對女主脫口而出的"叛徒"記憶深刻。出國似乎是構成男女悲歡離合的一個重要事件點,這在許多電影當中都有所體現,這一次,"出國"恐怕成了影片當中最不討好的事,這樣的轉變倒是以往國產電影中少有的。
電影最後的結局是大團圓的,代表中西方音樂的雙方高中生也最終得到了和解。影片的最後,當電影裏的最高權威"陳奕迅"帶著女兒來學校報名學習民樂時,我仿佛看到了某種象征,這當然代表著某種權力的讚同,更有意思的不在於此,不知道諸君注意到沒有,女兒拖下車的可是一個LV皮箱,滿是LOGO和象征,中西方文化在消費時代達成了某種和諧,看到這裏我隻有會心一笑,離開了電影院。
有人批評這部電影對於"二次元"和"Cosplay"的簡單刻畫太流於表麵和誇張,我反而認為這部分在電影的邏輯裏其實也是合適的,畢竟古風也好,"二次元"也罷,在電影裏都隻是象征著小眾或者不被理解的符號。人在青春,自覺孤獨和輕許叛逆應該來說是常態。可是這樣的叛逆姿態隻是一種自我的幻覺,我們都會長大,發現自己並沒有什麼不同,這是《猜火車》這樣的片子不斷為我們訴說的關於殘酷青春的真相。雖然如此,講真的,《閃光少女》裏的青春雖然幹淨美好,但是未免真的太乏味。
-FIN-
FIRST青年電影節報道
Day 1
FIRST場刊|來自西寧的第一槍,昨日打響!
FIRST日記 DAY1|逃離火爐,以影迷身份重新相遇
Day 2
這部處女作告訴我們,再髒的水中也有掙紮活下去的魚
這部關於精神病人的紀錄片,從柏林一路震撼到西寧 | FIRST日記DAY 2
Day 3
侯孝賢班底加持,這也許是今年最讓人驚喜的台灣電影
參加高強度媒體打分團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FIRST日記DAY 3
Day 4
強烈安利這部拋棄人物, 卻讓建築作主角的電影!
日本真正的政治民主什麼樣,還得看這位中國導演的紀錄片
在西寧城中 | FIRST日記DAY 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