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2017年7月31日星期一

髒兮兮的小鮮肉,才能救中國

文丨羲木


在看《建軍大業》之前,萬萬沒有想到的居然是,裏麵的"小鮮肉"可以這麼好看。


作為"建國三部曲"係列中的第三部,《建軍大業》把故事推回到了1927年,這個時間點的設定,一方麵是為了契合2017年為建軍90周年的獻禮,另一方麵,則是讓革命中的主角們,都年輕化了。



操刀這樣一部"主旋律"影片的導演,居然是製作過《無間道》的劉偉強


這當然是一個非常大膽又有風險的決定。


為匹配這種年輕化的改造,《建軍大業》選用了一批非常年輕的演員,很多都是選秀舞台或者偶像劇出身,老實說,對於這種設定,我一開始是拒絕的。或者說,大家對於"主旋律"影片,或多或少都帶有挑剔的眼光。


但《建軍大業》改變了我的看法,或者換句話說,它對國內傳統意義上的"主旋律"影片,用了一種可以稱之為"小鮮肉美學"的語法和流暢化的敘事,進行了現代化的改造。



縱觀一下演員表,帶來的第一感覺,的確是違和


劉燁飾演毛澤東,朱亞文飾演周恩來,霍建華飾演蔣介石,黃誌忠飾演朱德,這些問題可能都還並不是很大。他們都是戲很好的演員,而劉燁在之前就已經在《建黨大業》中飾演過了年輕時代的毛澤東,在角色上也更會有延續性。


但是歐豪飾演葉挺,劉昊然飾演粟裕,馬天宇飾演林彪,白客飾演翟秋白,張藝興飾演盧德銘,李易峰飾演何長工,等等等等。


真的會讓你剛開始覺得"這都是什麼鬼"。



這兩批演員加起來。還不僅僅是小鮮肉的世界了,就連年紀稍微偏大一些的角色,都是那種不老凍齡的老鮮肉級別。


可是,但當我們真正把目光放回到1927年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使用年輕演員的合理性。


這批在我們目光中已經處於曆史中的人,當時其實還並不處於曆史當中。



他們是自己創造曆史的那批人。


那時候的他們,正當熱血年輕時。


是真正意義上的小鮮肉拯救世界。


所以,影片的監製黃建新才會說,"我們將詮釋意氣風發的年輕革命先輩的任務,交給同樣青春年華的青年演員來完成。"


這就是上麵所說的"小鮮肉美學"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其實也是尊重曆史的一個態度,這些"小鮮肉",在劇組的匹配下,幾乎都和曆史這些人物的真實年齡接近。就好像沒有人會永遠年輕一樣,任何的曆史人物,也都會有年輕、熱血、青澀哪怕是稚嫩的時候,他們也正是靠著這份年輕,才得以走入曆史。


所以,接受和理解年輕有著諸多不成熟的這一麵,並讓年輕一代的演員站到這段曆史中來,才是賦予影像當下意義的操作方式。才是"小鮮肉美學"藏在皮囊之下的意義。


而《建軍大業》,真的做到了這一點。反正它至少讓我從觀片之前的拒絕小鮮肉,變成了觀片之後的接受小鮮肉。


雖然他們一改往日的麵目,在戰火和硝煙的洗禮中,變得髒兮兮的。


但隻有這樣的小鮮肉,才是真的男兒本色,才是真得帥啊



把《建軍大業》簡單地看做一部主旋律影片,是並不完整的。它應當算是國內第三代主旋律影片,將主旋律與商業類型化結合起來的代表。要搞清楚這個,還是要來說一下有關主旋律的問題。


說到"主旋律",大家的印象中肯定有"建國三部曲"的前兩部,或是《焦裕祿》《長征》這樣的影片。


主旋律其實並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概念 ,它本身有著豐富的層積,概念和運作上也有著階段性的變化。


在主旋律影片的概念出來之前,國內已經有過很多主旋律題眼的電影,也有不少經典之作,像是《閃閃的紅星》《小兵張嘎》,哪怕是走諜戰風格的《英雄虎膽》,也都屬於主旋律影片的流派。


《英雄虎膽》


但主旋律影片的第一個階段,還是要從"主旋律影片"這個概念在1987年被提出來的時候到新世紀之前的階段,這一階段的主旋律電影,基本還屬於國家事業的範疇。


第二個階段,則是新世紀2000年前後,主旋律影片在這一期間開始漸漸走進市場當中來,國家資金開始後退,是一個過渡階段。


而現在,則是很明顯的已經進入到了主旋律影片的第三階段,主旋律影片不僅內容和製作背景上已經完全市場化了,在整個劇作構架、敘事模式和核心主題的邏輯構建上,也開始漸漸向商業片和類型片靠攏。


尤其在香港導演北上以後,兩岸合作的模式,也成了主旋律影片的一種常見搭配。而在擅長類型片的香港導演的操作之下,很多主旋律電影甚至商業化得你幾乎感覺不到它是主旋律電影,在更多時間裏,你都會都被它動作的、諜戰的、反複試驗過的那些類型化的敘事力量牢牢抓住,講特種兵故事的《戰狼》,取材真實事件的《湄公河行動》,聚焦臥底緝毒警察的《非凡任務》,這些在票房和市場上獲得肯定的電影,其實都屬於是主旋律的外溢。



《建軍大業》無疑也是屬於往市場化和商業化改造的主旋律影片中的一種。相比於前兩部《建國大業》《建黨大業》那種碎片化,群戲化、時代縱覽化的敘事策略而言,《建軍大業》選擇了一種更符合觀眾審美的、流暢的、一條線通道底的敘事方式。擁有了前兩部"大業"裏麵所沒有的"完整時態"。


影片的時間點被設置在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中國共產黨從南昌開始的武裝起義到井岡山會師的建軍之路。


在這一條敘事線中,又把重點放在了三場重點戰役上,以南昌起義、三河壩戰役和秋收起義三個戰爭場麵,共聚了這段曆史中"建軍"的動作,也為整部影片,提供了一種節奏化的動作場麵



有意思的是,擅長拍類型片的劉偉強,在接拍《建軍大業》時候說,自己必須要先去找真實的,符合曆史的槍和炮,自己才能知道怎樣去構建這一段故事。在劉偉強對質感的堅持下,影片的三場戰爭戲都在坐實了場麵性的"硬"的同時,又不失煙火氣的"柔"。


這三場戰役剛好被安排在不同的戰鬥空間內。第一場的南昌起義,自然是在南昌城裏。民國年間的小城氣息,被炮火轟下來的城磚牆瓦,都構成了這段戰爭戲中真實的部分。


大概是為了展現這種城市戰鬥的空間感,這場戰爭戲中的鏡頭不斷在俯拍的全景和地麵的近身戲中來回切換,通過拉大運動空間上的落差距離,來營造錯雜感和運動感。



黃誌忠飾演的朱德、朱亞文飾演的周恩來,還有歐豪飾演的葉挺,也分別在不同的空間內承擔起了這場戰役的功能。


朱德在南昌起義的當晚,設局宴請了南昌城的頭臉人物,是一個"坐鎮"的鴻門宴般的角色。


而周恩來,則更多是在指揮的層麵上,"主內"了這場戰爭。


歐豪飾演的葉挺,相比起周恩來的"主內"和朱德的"坐鎮",則在南昌起義裏,是衝在前線上的那個人,他是"攻外"的那股力量。



歐豪的演出大概是全片中最出人意料的部分。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在知道歐豪出演葉挺時是相當不認可的。但通篇看下來,歐豪的詮釋雖然還有不少稚嫩和用力之處,但是整體的表演和氣質上的契合度,80分肯定是有的。


不過細想之下,選擇歐豪也有一定的道理,曆史上這時候的葉挺本來就很年輕,正是氣盛的時候,桀驁不馴的作風也比較符合歐豪的個人氣質;而出身在廣東惠陽的葉挺,讓福建平潭的歐豪來出演,念白上也由於語言的相似而沒有什麼違和感。


而在這之後的三河壩戰役、秋收起義,則分別以河邊、邊界接壤處的不同景觀,填充了影片的在戰爭場麵上的多元性。相當多大強度的爆炸和近身戰鬥的場麵,都營造出了這段曆史中那一部分血色。



最後想說一下的,是影片中最讓我感動的一個段落


在三河壩一場損傷慘重的戰役裏,朱德決定留下200人的敢死抵抗部隊,拖住敵人,讓大部隊先撤離。這200人的下場,就是必死。


對於敢死隊人員的選擇,朱德說了這麼一番話——


"父子同軍的,兒子出隊。

兄弟同伍的,兄長留下。"


這不就是,保留年輕的力量嗎?

今日互動 | 前幾天我們邀請了主編李鎮老師、奇愛葛格、後浪圖書責編趙麗娜在庫布裏克書店一起細讀關於石揮的這一輩子。今天依然有5本《石揮談藝錄》的福利!快來參與我們的互動啦:


留言評論關於正文的《建軍大業》(今天下午2點公映)或石揮亦可(記得加上#想要書#喲)依照慣例,我們將依據走心程度和點讚量來選擇5位朋友送出!


視頻推介 | 一輩子那麼長,誰沒幾個前任?如果一對情侶都是電影人,難免要把恩愛秀上大銀幕。可一旦分手,那就尷尬了。奇愛博士翻出那些中外電影裏愛過的證據,一定滿足你的所有好奇心。